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欧盟和欧元简介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3-7-21 04: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请所有对欧元交易有兴趣的汇友认真了解一下本题的内容。 由于欧元是一个区域性货币而不是有一个国家主导的货币,这在世界上是第一次出现。  从1998/99年正是诞生后, 历经的时间还很短,对其生命力的长短还有待检验。 影响欧元的最大风险来自于以之为本的条约的严格执行。 一旦该条约受到破坏的危险而面临危机时,其影响将大于任何可能事件对欧元汇率的影响。

+++++++++++++++++++++++++++++++++++++

1.欧盟简介

欧盟的具体情况

  1951年4月18日,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1952年7月25日生效。1957年3月25日,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罗马条约》申明,各成员国“决心在欧洲各国人民之间建立愈益密切的联合基础”,“消除分裂欧洲的壁垒”,“保证它们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的进步”。“不断改善人民的生活和就业的条件”,“保证稳定”,并“通过共同贸易政策”,“为逐步废止国际交换的限制作出贡献”。1965年4月8日,六国签订《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但三个组织仍各自存在,以独立的名义活动。《布鲁塞尔条约》于1967年7月1日生效。1986年2月签署了对《罗马条约》进行修改的《欧洲单一文件》,强调“欧洲共同体及欧洲政治合作旨在促进欧洲团结的发展”,“共同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作出应有贡献”。1991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通过进一步修改《罗马条约》的“马约”指出,联盟的宗旨是“通过建立无内部边界的空间,加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建立最终实行统一货币的经济货币联盟,促进(各成员国的)经济和社会的均衡,持久进步”,并“通过实行最终包括共同防务政策的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在国际舞台上弘扬联盟的个性。”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以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为目标的《欧洲联盟条约》(通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7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经欧共体各成员国批准,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洲联盟成立。根据“马约”规定,欧洲共同体作为欧盟的主要支柱依然存在。“马约”生效后,欧共体未就其称谓的变更问题作出决定,但欧共体内部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洲联盟”(简称“欧盟”),故目前“欧共体”和“欧盟”两种称谓均可使用,但法律文件和对外签署协议仍需用“殴共体”。除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六国以外,1973年1月,英国、爱尔兰和丹麦加入欧共体;1981年,希腊又成为员国;1986年1月,西班牙和葡萄牙被欧共体正式接纳;随后,瑞典、芬兰、奥地利也相继加入欧共体。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欧盟成立时,共有12个成员国。欧盟建立的基础共有三个,即经济与货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协调各国内政与司法事务。1994年3月,欧盟与奥地利、芬兰、瑞典、挪威四国就吸收它们入盟问题达成协议。之后,四国分别于6月12日、10月16日、11月13日和28日就入盟问题举行全民公决,结果奥、芬、瑞三国批准了协议,而挪则以52.8%的反对票否决。此后奥、芬、瑞三国入盟的法律程序按规定如期完成,1995年1月1日,三国正式加入欧盟,欧盟成员国增至15个。

  “马约”规定,欧洲理事会在欧洲联盟组织中占有中心地位。欧洲理事会是欧盟成员国首脑会议。1974年12月,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自1975年起使首脑会议制度化,并正式称为欧洲理事会。欧洲理事会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以及欧洲共同体委员会主席组成,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1987年7月生效的《欧洲单一文件》决定将欧洲理事会纳入《罗马条约》框架。“马约”则更进一步明确了欧洲理事会的地位和作用,规定“欧洲理事会应为联盟提供其发展所需的动力,并确定联盟的总体政治方针”。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轮流担任,任期半年。顺序基本按本国文字书写的国名字母排列。例如,1996~1998年轮任主席国的顺序为意、爱、荷、卢、英、奥。此外,欧盟的主要机构有(1)部长理事会(Councilof the European Union)。欧盟的决策机构,拥有欧盟的绝大部分立法权。1993年11月8日,部长理事会称作“欧洲联盟理事会”。理事会总秘书处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首任秘书长是德国人于尔根·特鲁姆普弗。(2)委员会。负责实施欧共体条约和欧盟理事会作出的决定,向理事会和欧洲议会提出报告和立法动议,处理欧共体日常事务,代表欧共体进行对外联系和贸易等方面的谈判。首任主席是卢森堡人雅克·桑特。(3)欧洲议会。欧盟的监督、咨询机构。自1979年起,欧洲议会议员经直接普选产生。欧洲议会有部分预算决定权,并可以2/3多数弹劾委员会,迫其集体辞职。(4)欧洲法院。仲裁机构,负责审理和裁决在执行各项有关条约和规定中发生的各种争执以及对条约的解释。现有15名法官和9名检察官,任期6年,可连任。每三年改选一半。法院院长在法官中推选,任期三年。法院设在卢森堡。(5)欧洲审计院。成立于1977年,由12人组成,均由理事会在征得欧洲议会同意后予以任命。审计院负责审计欧共体及其各机构的帐目,审查欧共体收支状况,并确保对欧共体财政进行正常管理。其所在地为卢森堡。另外,还有咨询机构社会经济委员会和根据“马约”成立的地区委员会。

  欧盟成立后,在经济、政治、外交、安全保障等各个方面,实现全方位联盟。实力得到极大增长。1993年底,欧盟12国总人口3.44亿,国民生产总值62310亿美元,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8114美元,进出口贸易总额达27734亿美元,出口贸易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的20.7%。统一货币是欧洲经济一体化的集中表现,欧盟成立后,欧元加快了实现步伐。1999年1月1日:欧洲货币联盟进入第三阶段,欧元正式诞生。欧洲中央银行确定统一的倾向政策,银行间大额结算开始使用欧元,各金融市场也均以欧元进行结算。1999年1月1日——2002年1月1日:各国货币与欧元共存的过渡阶段,企业与个人可同时使用两种货币。2002年1月1日:开始全面使用欧元,各国货币开始退出市场。2002年7月1日:欧元取代各国货币成为欧洲统一货币。到2002年,使用欧元的国家有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葡萄牙、西班牙等11国。欧元有7种面值的纸币:5元、10元、20元、50元、100元、200元、500元。此外,还有8种硬币:1欧分、2欧分、5欧分、10欧分、20欧分、50欧分、1元、2元。1欧元相等于6.5法郎、2德国马克、13奥地利先令、2荷兰盾、40比利时法郎、0.75爱尔兰镑、160西班牙比塞塔、200葡萄牙埃斯库多、1930意大利里拉。


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3-7-21 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核心欧盟及东扩

  核心欧洲,即在欧盟内部成立一个由部分成员国组成的“核心”作为推进一体化的发动机,但这个“核心”是开放的,一旦条件和时机成熟,欧盟其他成员国也可以加入。德国外长菲舍尔曾在柏林洪堡大学演讲时表示,德国将致力于推进欧洲一体化建设,使欧盟最终成为“联邦制国家联盟”。这与法国前总统戴高乐的“欧洲合众国”设想相仿,该联邦拥有政府、议会等,各成员国主权也相对弱化。

  一、历史发展三个阶段

  欧盟成立于1951年,其前身是欧洲煤钢共同体,总部设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近50年来,它的发展历史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51-1957年,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在巴黎签订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六国也开始在煤钢共同体范围内进行合作。

  第二阶段,1957-1991年。其主要事件如下:1957年3月25日,煤钢共同体六国又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条约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条约,统称《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条约生效,上述两个共同体正式成立。1965年4月8日,六国又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三个共同体的机构合并,统称欧洲共同体。1973年后,英国、丹麦、爱尔兰、希腊、西班牙和葡萄牙先后加入了欧共体,使欧共体成员国扩大到12个。欧共体12国间建立起了关税同盟,统一了外贸政策和农业政策,创立了欧洲货币体系,并建立了统一预算和政治合作制度,逐步发展成为欧洲国家经济、政治利益的代言人。

  1992年以后则是第三阶段,随着《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生效,欧共体被欧洲联盟所取代,这也标志着该组织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的过渡。这里还有一个细节问题,“马约”生效后,欧共体并未就其称谓的变更作出决定,但欧共体内和国际上越来越广泛地使用“欧盟”,目前“欧共体”和“欧盟”两种称谓均可使用,但法律文件和对外签署协议仍需用“欧共体”。

  1999年1月1日,欧洲统一货币———欧元又正式启动,标志着欧盟一体化进程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二、矛盾从未断“核心”谈何易

  但随着欧盟的不断扩大和发展,欧盟成员国之间固有的矛盾,特别是在外交和安全方面的矛盾也不断激化。德法是欧洲联合的发动机,即使这样,他们的想法也不一致。如在两德统一问题上,据披露的法国和英国文件称,当时英法政府都对统一后的德国抱有戒心,曾一度打算阻碍德国的统一。

  欧盟的另一个大国英国更是有自己的打算。英国孤悬海外,与大陆国家的关系从来就是若即若离。这一点,从整个20世纪英、法、德三国之间的恩怨情仇上就可见一斑。在处理国家关系上,有一句话被奉为经典,那就是“没有永恒的朋友,有的只是永恒的(国家)利益”。在欧盟(欧共体)成立之初,英国就处在观望当中,直到后来,看到实属大势所趋,而且从中所得利益不小时,才加入了欧共体。但加入后,在许多问题上和其他欧盟国家特别是德法两国矛盾龃龉不断。直到现在,英国仍未加入欧元区。布莱尔上台后,英国与德法的关系有所改善,积极参与欧盟的许多事务。1998年他访问法国,还成为历史上第一个用法语在法国议会发表友好演说的英国首相,此举也使他受到法国上下的一致欢迎。布莱尔甚至表示,在时机成熟时,英国也将放弃英镑,加入欧元区。

  但事情往往是说的比唱的好听,更何况这些说辞是从政治家嘴里出来的。在英法牛肉战当中,英国与德法就发生了较大的矛盾。英国人指责德国人明显地偏袒法国人,而且施罗德此前不久还指责英国要对欧元持续疲软负责。对此,布莱尔也非常气愤,曾一度反唇相讥,两国关系也为此蒙上阴影。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一些欧盟国家对“核心欧洲”抱有疑虑也就不足为奇了。一位来自欧盟中等国家的外交官说得再明白不过,他说:“大国高喊主权让渡,无非是把主权从一只手转到另一只手里,如果中小国家让出主权,则意味着两手空空。”

  美国的战略家也早已看到欧洲的内部矛盾,布热津斯基曾说:“法国不惜一切代价想要保住它对欧洲事务的主导权,但是两大难题不好解决,一是法国在限制德国影响的同时不得不加强法德轴心;二是想恢复法英关系来制约德国的崛起。”

  “核心欧洲”的概念要付诸实施,还有漫漫长路要走。

  三、 欧盟东扩的主要历程:漫漫长路

  抓住冷战结束后的天赐良机,向中东欧国家扩张,将中东欧国家纳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实现大欧洲之梦是欧盟的跨世纪战略。

  欧盟在东欧巨变后即酝酿东扩计划,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先期准备阶段(90年代上半期),主要是与中东欧国家签署联系国协定,制定入盟标准和实行先期准备战略。

  1.签署联系国协定(也称欧洲协定)。波兰和匈牙利于1991年,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于1993年,波罗的海三国于1995年,斯洛文尼亚于1996年分别开发区国签署了联系国协定。联系国协定以法律形式确定了欧盟第四的政治经济关系,目的是使联系国逐步融入共同体中。联系国协定的目标是在2002年前实现工业品的自由贸易并为其他部门的经济合作奠定基础。联系国理事会则提供了一个讨论入盟问题的部长级论坛。

  2.制定入盟标准。1993年6月,欧盟哥本哈根首脑会议不仅确认了欧盟向中东欧国家扩大的合法性,而且为申请国制定了严格的入盟标准。政治方面,要实行民主政体、法治、尊重人权和保护少数民族;经济方面,要建立起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能够应付欧盟范围内的竞争压力;具有履行成员国义务的能力,包括坚持政治、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目标。

  3.推出先期准备战略。1994年欧盟埃森首脑会议推出了先期准备战略,以帮助签署欧洲协定的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该战略主要内容是强调了欧洲协定、1995年5月欧盟的白皮书、机制性的对话以及作为该战略主要财政工具的费尔计划。1996年12月,都柏林首脑会议又提出加强的先期准备战略,其支柱是于1998年3月正式启动的"入盟伙伴关系"。

  第二阶段,制定入盟谈判时间表阶段。1995年,马德里首脑会议提出入盟谈判应在政府间会议结束半年后开始。1996年,佛罗伦萨首脑会议认可了上述提议。1997年6月,在结束政府间会议的阿姆斯特丹会议上,首脑们指示总务理事会审查即将于7月推出的欧盟委员会对各申请国的意见。7月,欧盟委员会发表《2000年议程》,该议程分为三个部分,即共同体政策的前景、欧盟2000-2006年的财政框架以及欧盟东扩问题。在《2000年议程》中,欧盟委员会认为,依据哥本哈根标准,欧盟应首先扩大到6个国家,即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和塞浦路斯。1997年12月,欧盟卢森堡首脑会议批准了欧盟委员会的建议,决定首先同上述6国进行入盟谈判,而对剩下的5个国家即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拉脱维亚则视其进展而定。会议还拒绝了土耳其的候选国资格。

  第三阶段,自1998年以来,为正式入盟谈判阶段。1998年3月12日,在伦敦召开了欧洲大会,欧盟成员国以及申请加入欧盟的国家的政府首脑参加了会议,土耳其气拒绝与会。欧洲大会是与会者讨论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司法和内政事务以及经济合作的一个论坛,旨在配合欧盟东扩进程。3月30日,欧盟各国外交部长和中东欧首批6国外交部长聚会布鲁塞 尔,正式开始了入盟谈判进程。谈判分为30个题目,目前已就其中的20多个进行了谈判,但还有一些最为困难的题目尚待谈判,其中包括农业政策、结构基金、售货员自由往来、司法和内政、财政监督等,机构问题将在欧盟政府间会议结束后才能被 涉及。⑴科索沃战争后欧盟明显加快了东扩步伐,同时决定对东扩战略进行调整。1999年12月,在赫尔辛基首脑会议上,欧盟宣布将于2000年同6个新候选国,即斯洛伐克、罗马尼亚、保加利亚、立陶宛、拉脱维亚和马耳他开始和入盟谈判,同时宣布给予土耳其入盟候选国资格,但暂不与之谈判。2000年2月14日,欧盟外长理事会正式开始了同新6国的入盟谈判。

  这样,现阶段,欧盟共与12个国家进行入盟谈判。如此算来,中东欧国家可谓"十年磨一剑"。欧盟东扩历经漫长之旅,终于拉开了正式谈判的帷幕。
 楼主| 发表于 2003-7-21 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四、 欧盟东扩的主要动力:两厢情愿

  当前的欧盟东扩,与历史上的四次扩大有根本性的区别。前四次扩大都是在西方的经济和政治体制之内进行的,每次吸收的国家最多也只有三个。而当前的东扩,除塞浦路斯、马耳他和土耳其之外,皆为前社会主义体制国家。其数目之多,也是史无前例的。可见,正在推行的第五次扩大,是欧盟历史上规模最大、难度也最大的一次扩大。但是,东扩计划历经十年精心准备,最终拉开了谈判的帷幕,说明东扩是欧盟和中东欧国家互有需求,两厢情愿。

  1.就欧盟方面而言,所有成员国都认为整个欧洲的稳定、安全和繁荣是符合自己的利益的。东扩乃是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双重选择的结果。

  从地缘政治上看,东西欧同为欧洲大陆的一部分,冷战时期互为意识形态上的对手,经济上也基本不相往来,欧洲被分裂开来,处于不稳定状态。柏林墙倒塌后,欧洲再次获得了千载难逢的统一机会。虽然欧盟各国地缘政治的重心有所不同(德国对中欧国家的关注、北欧国家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关注、希腊对巴尔干地区国家的关注⑵),但整体而言,通过欧盟工激实现欧洲大陆的统一,圆大欧洲之梦,促进中东欧国家的民主、稳定和繁荣,并最终实现整个欧洲的持久和平与稳定已成为欧盟国家的共识。

  从经济利益上看,虽然欧盟各个成员国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密切程度有别(德国、奥地利、北欧国家、希腊、意大利与中东欧国家的经济联系更密切⑶),但总体上看,东西欧的经济依存度已很高。目前,中东欧国家与欧盟的贸易比重占这些国家贸易额的一半以上,其中波兰、匈牙利、捷克三国各占本国的70%、60%、50%,达到了欧盟国家之间的。从投资方面看,中东欧国家与欧盟为邻,劳动力素质较高,但劳动成本低于欧盟国家,因而是欧盟较为理想的投资场所。另外,中东欧国家面积有100多万平方公里,人口达1亿多,东扩后欧盟经济空间将得到极大扩展,从而有利于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总之,欧盟从地缘政治和经济利益的现实出发,同时怀着极强的"道德使命感",决心将中东欧国家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圆大欧洲之梦,求大欧洲之长治久安。

  2.就中东欧国家而言,同样有着历史传统、地缘政治和现实经济利益的多种考量。

  从历史背景和文化心理上看,中东欧国家都自视为欧洲的一部分,在脱离原苏联的控制后,都热切地希望"回归欧洲",而取得北约和欧盟成员国资格则被视为回归欧洲的最佳象征。

  从地缘政治方面看,只有融入欧洲,才能取得安全保障。加入北约提供的是硬保障(军事安全),而加入欧获得的则是政治、经济和安全上的综合保障。在地缘政治方面,波罗的海国家、波兰似乎更希望全面融入欧盟,因为它们在历史上多次遭到俄罗斯的入侵,因而更希望加入欧盟来维护国家主权和独立。

  从经济利益上来看,欧盟是中东欧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和外资来源,加入欧盟意味着进入单一市场,可以进一步扩大出口、吸引外资。除此之外,还可以享受到欧盟的大量财政补贴,同时有助于建立有竞争力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

  总之,对中东欧国家来说,加入欧盟不仅可以获得心理上的认同感,更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安全保障,同时能捞到实实在在的经济实惠,可谓一石数鸟,一举多得。

  五、 欧盟东扩面临的主要挑战:都有难题

  此次欧盟示扩,雄心之大,大于既往;然而其难度之大,也为前所未有。东扩对欧盟和中东欧国家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面对东扩,双方都有一些棘手的问题要解决。

  1.就欧盟方面而言,欧盟东扩主要面临在大挑战:即财政政策的挑战、决策机制的挑战以及成员国内极右正常的挑战。财政政策方面:欧盟的预算结构中,共同农业基金和地区结构基金两项就占到了总预算的80%,其中,农业基金一项就占50%。其主要受惠国是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等。多年来,欧盟内部一直为财政摊款和受惠不均而争吵不休,头号出资国德国一直在抱怨负担太重,要求减少其摊款份额。而申请加入欧盟的中东欧国家中,除塞浦路斯外,其他国家都将是欧盟资金的纯受益国,其中仅农业补贴一项欧盟就要增加30%的支出。显而易见,欧盟的财政政策若不改革,则东扩后欧盟将不堪财政重负。

  决策机制方面:欧盟现有的机构和决策体制基本上还是沿袭欧共体初创时的模式,在目前情况下已经显出种种缺陷和不适。1996年到1997年,欧盟政府间会议曾将机构改革问题作为重要议题,但终因问题敏感,分歧过大而未果。欧盟面临主要难题有:

  一是欧盟委员会的规模问题。委员会是欧盟的招待机构,负责欧盟的日常事务。目前委员会共有20人组成,其中英、法、德、意、西5大国各2名,其余10国各1名。如果照此类推,则欧盟扩大后,委员会的成员将达到30多人,如此庞大的机构很难保证工作效率,甚至有陷入瘫痪的危险。

  二是欧盟理事会的表决权分配问题。作为欧盟的最高决策机构,理事会的表决方式有两种,一致通过和多数通过。一致通过意味着每个国家都有否决权,多数通过又分为简单多数和特定多数,简单多数每个国家一标,过半即可通过;特定多数采用加权投票法,每个国家的投票权不同,英、法、德、意各10票,西班牙8票,荷、比、希、葡各5票,瑞、奥各4票,爱、丹芬各3票,卢森堡2票,共87票,满62票通过。欧盟扩大后如何分配表决权,是一件非常棘手的问题。

  三是理事会的表决方式问题。如前所述,欧盟在重大问题上均需一致通过,导致决策效率低下,常因一国反对而难以通过决定,严重阻碍一体化发展。如果不予改革,则欧盟扩大后势必陷于瘫痪。但限制否决权的使用,又必将面临一场激烈斗争。总之,面临欧盟历史上的最大规模的扩大,欧盟机构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极右政党的挑战:虽然欧盟各成员国对东扩的好处已达成,但各国国内的政党和民众对东扩的后果却看法不一。多年来,欧盟国家失业率偏高,排外和上情绪有所滋长,一些极右翼势力的影响有的上升。它们担心欧盟东扩后,来自中东欧国家的人会它们的饭碗,造成各失业率的进一步攀升以及社会混乱等,因而对东扩持怀疑态度。以反对欧盟东扩为主要口号的奥地利自由党在大选中获胜并参加联合政府,预示着欧盟东扩还将面临着欧洲极右翼政党的干扰和破坏,阻力不可小觑。

  总之,改革财政政策、更新决策机制以及同极右翼势力的阻挠作不懈斗争,是欧盟东扩中难以避开的三道难题。

  2.就中东欧国家而言,加入欧盟首先要符合所谓的哥本哈根标准,因而入盟就成为对候选国几乎苛刻的要求。1998年3月,欧盟向中东欧10个候选国分发了《入盟伙伴关系》的文件,这份洋洋长文对每个申请国的经济和内政改革作出了非常详尽的规定。以至于不少申请国提出抱怨,认为太苛刻了。但欧盟坚持高标准,认为这样有助于候选国在内政方面加快改革。虽然欧盟通过先期准备战略以及后来的加强准备战略,对候选国提供了为数不少的财政援助,但中东欧国家要真正达到欧盟所要求的较为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和包括农业、工业、环保在内的基础设施建设,又谈何容易!

  在政治和司法方面。欧盟的哥本哈根标准和后来的队员姆斯丹条约十分强调欧盟的"共同价值观":民主、人权、保护少数民族、宗教自由等等,并要求候选国严格遵守。奥地利自由党进入政府,欧盟立即实行制裁,向外界表明了欧盟是一个"价值共同体"。土耳其就曾因为人权问题,先是被拒绝候选国资格,后虽被承认为候选国,但欧盟却不与这开始入盟谈判。可见,欧盟坚决维护自己的价值观,申请国将不香港对本国的司法体制进行大量的修改。这将对申请国的国家主权提出严峻挑战,甚至会引发国内的不稳定。

  最后,中东欧国家经济社会情况千差万别,加入欧盟后的处境必然不同。同欧盟成员国内出现反对东扩的声音一样,中东欧国家内部也出现了不少出于种种原因反对加入欧盟的声音。虽然这些声音并不占主流,但他们势必入盟的难度。

  总之,面对欧盟东扩,无论欧盟方面还是中东欧国家,都绝不会感到轻松。
make money and make fun
 楼主| 发表于 2003-7-21 04:41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六、 欧盟东扩的前景与影响

  欧盟东扩的列车已经启动,尽管道路曲折,但东扩已成既定方针,不可逆转。欧盟方面,已在1999年3月的柏林首脑会议上通过《2000年议程》对2000-2006年欧盟的财政预算、共同农业政策和结构基金的改革方面达成了妥协。以普罗迪为首的欧盟委员会对东扩采取了更为积极的态度,多次强调自罗马帝国灭亡以来,欧洲第一次获得了统一欧洲的机会。并对在自己的任期内完成吸收首批新成员的工件满怀信心。就中东欧国家而言,虽然欧盟开出的要价高,条件苛刻,要完全达标十分艰难,但他们学深知加入欧盟对自己的根本政治和经济利益之所在,所以虽有怨言和牢骚,却不敢懈怠,而是积极配合,惟恐落后。

  所以,尽管曲折,东扩有望。整个东扩进程可能要持续一二十年。如果东扩最终完成,欧盟将增加到28个成员国,人口达5亿左右,欧盟的政治、经济实力将大为增强,在欧洲乃至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也将显著提升,从而成为多极世界中更加令人注目的一极。

  关于欧盟制宪

  欧盟领导人2003年6月20日在希腊萨洛尼卡首脑会议上一致认为,欧盟制宪筹委会拟就的宪法草案为首部欧洲宪法奠定了基础。根据欧盟首脑的决定,定于今年10月召开的成员国政府间会议应在明年6月之前最终完成历史性的“制宪工程”。宪法草案勾勒了欧洲未来的蓝图,标志着欧盟已开始加速政治一体化进程。筹委会主席德斯坦认为,由于宪法草案将对欧盟未来产生深远影响,因此它已使欧洲站在了一个新时代的起点。

  势在必行

  欧盟制宪筹委会历经一年多的的激烈讨论,于2003年6月13日敲定宪法草案。该草案规定了欧盟的机构设置和权限,明确了欧洲公民的基本权利,为欧洲未来的发展模式确定了框架。欧盟立宪的目的是改革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使欧盟在扩大到25国之后仍能有效运作。走出这一步,是欧洲一体化发展的需要。从上世纪50年代的欧共体6国到现在的欧盟15国,欧洲联合的队伍几度扩大,成员国共同签定的条约历经修改。从《巴黎条约》、《罗马条约》和《布鲁塞尔条约》到《单一欧洲法令》、《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欧洲联盟条约)》以及修改欧盟基础条约的《阿姆斯特丹条约》和《尼斯条约》,人们不难看出这些条约和现行体制已无法适应欧盟发展的需要。当年为6国设计的运行机制效率每况愈下,日益臃肿的“官僚机构”在明年接受10个新成员后将面临瘫痪的危险。制宪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

  意义深远

  欧盟是由条约维系紧密合作关系的一体化组织,用一部宪法取代诸多条约具有深远的政治意义。

  首先,宪法将促进欧盟的政治体制改革,为“大欧洲”指明发展方向。宪法草案规定由常设欧洲理事会主席制取代现行的半年主席国轮值制,这不但有助于欧盟政策的连续性,也有利于提升欧盟在国际舞台上的形象。半年主席国轮值制虽然在表面上体现了大小国之间的平等,实际上却降低了欧盟的决策效率。另外,现有的欧盟外交与安全高级代表和欧盟委员会对外关系委员两职的权限有重叠,也容易造成混淆。而宪法草案规定设立外交部长一职,负责让欧盟以“一个声音”说话,进而有力推进“政治欧洲”的发展。总之,宪法草案明确了权力与责任,力求使未来的欧盟政治体制更加“民主、透明和高效”。

  其次,宪法将为实现“大欧洲”理想注入动力。多年来,统一的欧洲只是一个梦。冷战结束为欧洲政治家实现“大欧洲”梦想提供了机遇,欧盟的战略性扩大步伐正改变欧洲乃至世界的政治版图。欧元在世纪之交从理想变为现实后,欧盟已无愧为当今经济一体化程度最高的区域组织。但欧盟的政治一体化进程却严重滞后,并影响着欧盟在多极世界格局中发挥相应的作用。欧盟再次走到了必须进行抉择的“十字路口”。因此,欧盟领导人2001年在比利时举行首脑会议时确定了制宪战略,希望以一部适用于“大欧洲”的宪法来囊括欧盟许多条约的精髓,使之在严格规范欧盟权限和准则的基础上引导欧洲走向更加安全、稳定和繁荣的未来。因此,宪法必将为扩大后的欧盟提供可靠的生存环境,促使“大欧洲”早日成为现实。

  第三,宪法将为欧盟实现战略目标提供保障。上世纪,欧洲从世界权势的峰巅跌入了两次大战的火海,历经磨难之后又生活在冷战的恐惧之中。西欧过去50年走联合自强道路的动力主要来自避免战祸的愿望。冷战结束后,欧洲迎来统一的辉煌前景。欧盟随之制定了宏大的战略目标:建立一个“和平、统一、自由、民主、繁荣、公正”和可持续发展的欧洲,使欧洲不但能成为多极世界中强大的一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重大作用,而且成为人类社会发展的“模式”。宪法草案规定欧盟将具有法人资格,这象征欧盟正努力向主权联合的政治实体过渡。无疑,未来的宪法将强化欧盟成员国之间的凝聚力,符合欧洲长远的战略利益,确保欧盟早日完成政治一体化进程。

  瑕不掩瑜

  但应看到,欧盟仍然是一个主权国家的大家庭,实现理念和利益各不相同的国家的主权联合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要建立一个“大欧洲”,就需要不断改革,制宪正是改革的推进剂。德斯坦认为宪法草案并不完美,各方在权衡理想和现实之后才就其达成共识。舆论认为,虽然草案不能使任何一方完全满意,也说不上是真正意义的宪法,但它毕竟为“大欧洲”航船尽早到达理想彼岸树起了新的航标。

小资料

欧洲理事会

15个欧盟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至少每6个月举行一次会议(6月和12月),根据使用单一货币进程中各成员国的经济情况确立主要的经济政策方针。欧洲理事会主席由各成员国国家元首担任,并每6个月轮换一次。2003年上半年,欧洲理事会主席国为希腊;下半年为意大利。

欧洲委员会

欧洲联盟的执行机构,拥有立法建议权。该委员会负责监测申请加入欧洲货币体系的成员国的经济政策。

《欧洲联盟条约》

也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于1992年2月签署。该《条约》确立了启用欧洲单一货币的条件和时间表,在欧元创立的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欧洲联盟条约》是在《尼斯条约》框架基础上制定的,使欧盟在其他领域的一体化进程取得更大进展。
 楼主| 发表于 2003-7-21 0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欧元的缘起

布雷顿体系的历史作用与欧元启动

1999年1月1日,欧元正式启动,并于1月4日入市。作为欧洲单一货币和国际货币体系内惟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它是欧盟实施其1991年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迈向经济一体化的重要步骤,体现了欧盟15国实现欧洲单一货币体系的决心,标志着国际货币体系开始从一极走向多极。欧元前的美元——布雷顿森林体系虽已成为历史,但它推动了国际金融的发展,在世界经济发展中曾起过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

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企图取代英国,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二战后,各国实力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英国经济在战争中遭到重创,实力大为削弱。相反,美国经济实力却急剧增长,并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从1941年3月11 日到1945年12月1日,美国根据“租借法案”向盟国提供了价值500多亿美元的货物和劳务。黄金源源不断流入美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38年的145.1亿美元增加到1945年的200.8亿美元,约占世界黄金储备的59%。这为美元霸权地位的形成创造了有利条件。

美国统治集团认为,英国特惠制和英镑区是战后妨碍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主要障碍之一,因而美国主张“在很短的一个过渡阶段之后,不允许保护关税、贸易限额,以及诸如竞争性货币贬值、多种汇价、双边清算协定、限制货币自由流通措施等各种形式的金融壁垒存在下去”。但当时英国在货币金融领域里还有一定实力,英镑仍是世界主要储备货币之一,国际贸易40%左右是用英镑结算,特惠制与英镑区依旧存在,英国在世界上还保持着相当重要的地位。因此,1943年,美国财政部官员怀特和英国财政部顾问凯恩斯分别从本国利益出发,设计战后国际货币金融体系,提出了两个不同的计划。“怀特计划”是从当时美国拥有大量的黄金储备出发,强调黄金的作用,并竭力主张取消外汇管制和各国对国际资金转移的限制,以便于美国对外进行贸易扩张和资本输出。它主张在战后设立一个国际稳定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发行一种国际货币,各国货币与之保持固定比价。基金组织的任务主要是稳定汇率,实际上这是为美国输出过剩资本、控制和掠夺其他国家服务的。“凯恩斯计划”是从当时英国黄金储备缺乏的困境出发,尽力贬低黄金作用,主张建立一个世界性中央银行,称“国际清算联盟”,各国的债权、债务通过它的存款帐户转帐进行清算。

两个方案反映了美、英两国经济地位的变化和争夺世界金融霸权的目的。从1943年9月到1944年4月,美、英两国政府代表团在国际货币计划问题上展开了激烈争论。1944年7月,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有44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与联盟国家国际货币金融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为基础的“联合国家货币金融会议的最后决议书”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两个附件,总称为“布雷顿森林协定”。一个以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起来,从而确立了美元的霸主地位。

布雷顿森林体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第二,其他会员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即同美元保持固定汇率关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实际上是一种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二、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历史作用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是有其历史作用的,它暂时结束了战前货币金融领域里的混乱局面,维持了战后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固定汇率制是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支柱之一,但它不同于金本位下汇率的相对稳定。在典型的金本位下,金币不仅本身具有一定的含金量,可以自由铸造,而且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所以汇价的波动受到黄金点制约,波动界限是狭隘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各国通货膨胀严重,金市的自由兑换和黄金的自由移动受到阻碍,金本位制陷入严重危机。1929——1933年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引起了货币制度危机,导致金本位制崩溃,使世界的货币金融关系失去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它是世界货币体系的第一次危机。各国先后组成了相互对立的货币集团,加强外汇管制,实行外汇倾销,进行激烈的货币战,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呈现出一片混乱局面。而以美元为中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使国际货币金融关系又有了统一的标准和基础,混乱局面暂时得以稳定。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在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扩大了世界贸易。美国以其丰富的黄金储备为背景,通过赠与、信贷、购买外国商品和劳务等形式,向世界散发了大量美元,客观上起到扩大世界购买力的作用。同时,固定汇率制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由于汇率波动而引起的动荡,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主要国家的货币汇率,这有利于国际贸易的发展。据统计,世界出口贸易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948—1960年为6.8%,1960—1965年为7.9%,1965—1970年为11%;世界出口贸易年平均增长率,1948—1976年为7.7%,而战前的1913—1938年,平均每年只增长0.7%。基金组织要求成员国取消外汇管制,也有利于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的发展,因为它可以使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在实务中减少许多干扰或障碍。

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后,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的活动对世界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方面,基金组织提供的短期贷款暂时缓和了国际收支危机。战后初期,许多国家由于黄金外汇储备枯竭,纷纷实行货币贬值,造成国际收支困难,而基金组织的贷款不同程度地解决了这一难题。1947-1969年,基金组织贷款总额为202亿特别提款权。但是基金组织在40年代后期和50年代前期,贷款活动范围是有限的,主要是在地区上(如欧洲支付联盟)取得的。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由于在减少限制方面有了较快发展,许多国家国际支付地位的加强,也促进了支付办法上的稳步自由化,基金组织的贷款业务迅速增加,重点也由欧洲转至亚、非、拉第三世界。另一方面,世界银行提供和组织的长期贷款和投资不同程度地解决了会员国战后恢复和发展经济的资金需要。世界银行成立初期,贷款也主要集中于欧洲国家,总数约5亿美元⑺。后来,世界银行的贷款方向主要转向发展中国家,以解决开发资金的需要。此外,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在提供技术援助,建立国际经济货币的研究资料及交换资料情报等方面对世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3-7-21 04:44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三、布雷顿森林系统解体与欧元

战后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前提:一是美国国际收支能保持平衡;二是美国拥有绝对的黄金储备优势。但是进入60年代后,随着资本主义体系危机的加深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加剧,各国经济实力对比发生了变化,美国经济实力相对减弱。1950年以后,除个别年度略有顺差外,其余各年度都是逆差,并且有逐年增加的趋势。至1971年,仅上半年,逆差就高达83亿美元。随着国际收支逆差的逐步增加,美国的黄金储备也日益减少。1949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246亿美元,占当时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黄金储备总额的 73.4%,这是战后的最高数字。

此后,逐年减少,至1971年8月,尼克松宣布“新经济政策”时,美国的黄金储备只剩下102亿美元,而短期外债为520亿美元,黄金储备只相当于积欠外债的1/5⑾。美元大量流出美国,导致“美元过剩”,1973年底,游荡在各国金融市场上的“欧洲美元”就达1000多亿。由于布雷顿森林体系前提的消失,也就暴露了其致命弱点,即“特里芬两难”,体系本身发生了动摇,美元国际信用严重下降,各国争先向美国挤兑黄金,而美国的黄金储备已难于应付,这就导致了从1960年起,美元危机迭起,货币金融领域陷入日益混乱的局面。为此,美国于1971年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停止各国政府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这就使西方货币市场更加混乱。1973年美元危机中,美国再次宣布美元贬值,导致各国相继实行浮动汇率制代替固定汇率制。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和固定汇率制的垮台,标志着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体系瓦解。

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美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仍占绝对主导地位,但近年来,开始逐步衰落,在这种形势下,新的主导性货币的出现已成为必然。

前几年,不少人认为,随着日元大幅升值,德国马克坚挺以及美元大幅贬值,美元、日元、马克三币并驾齐驱将取代美元的一统天下。但事实并非如此,德国和日本的实力短时期很难与美国抗衡,近年来,日元的大幅振荡,就已证明了这一点。而欧盟支持下的欧元则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成为惟一能与美元抗衡的货币,这同背后支持欧元的经济实力有着密切关系。因为欧盟不同于单一的德国和日本,其整体经济规模和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份额均处于世界首位,完全有能力在新的国际储备货币格局中与美元相抗衡。此外,日元、马克、英镑、瑞士法朗等也占有一定地位,分美元一勺羹。在这种形势下,欧元必将对未来的国际金融体系产生越来越深刻的影响。

首先,在欧盟内部,一方面,欧盟各成员国为使欧元如期启动和启动后的稳定运行,就必须合理降低财政赤字和通胀率。这就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另一方面,欧元的启动不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结束欧洲千年以来的分裂局面,实现“统一欧洲”的重要象征和必经之路,并成为保障欧盟统一大市场健康运行的必要条件。

其次,在国际范围内,欧元将促使国际金融市场进行大幅调整,加剧国际金融体系的竞争,使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更有效地进行配置。亚非等一些国家也可用欧元来减少对美元的依赖,并在某些情况下削弱美元对其经济政策施加的压力。

从欧元的运行情况看,尽管它在欧元区内表现还是良好的,支付体系运行正常,物价稳定,并给人们带来新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天地,但欧元本身也存在一些问题。只有逐步把它们解决好,才能使成员国的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并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使世界经济和贸易沿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欧元的现状

欧元现在是欧洲联盟的唯一货币。1999年1月1日,欧元在欧盟15个成员国中的11个成员国问世。2002年,又有一家成员国加入欧元区。这些国家成功地达到了《欧洲联盟条约》(也称为《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在1992年确立的旨在统一欧洲经济并向欧元过渡的四项统一标准。

1999年,加入欧元区的国家有比利时、德国、西班牙、法国、爱尔兰、意大利、卢森堡、荷兰、奥地利、葡萄牙和芬兰。希腊于2000年开始使用欧元。英国、丹麦和瑞典三国没有启用欧元,尽管它们今后还是很可能使用欧元。

欧盟成员国必须在1998年5月达到下列标准。首先,每一个成员国削减不超过国内生产总值的3%的政府开支。第二,国债必须保持在国内生产总值的60%以下或正快速接近这一水平。第三,在价格稳定方面,通货膨胀率不能超过三个最佳成员国上年通货膨胀率的1.5%。第四,该国货币至少在两年内必须维持在欧洲货币体系的正常波动幅度以内。

1999年1月,欧元进入国际金融市场,并允许银行和证券交易所进行欧元交易。尽管如此,欧元纸币和硬币于2002年1月才开始正式流通。在此后六个月的过渡期内,本国货币与欧元均可在欧元区内使用。2002年7月,本国货币退出流通,欧元成为欧元区唯一的合法货币。目前,欧元已成为3亿多人民每天使用的货币。

1998年6月,欧洲中央银行于法兰克福正式成立。该银行负责欧元的监管工作,其主要关注的就是通过实施单一货币政策促进整个欧元区内的价格稳定,确保欧元区内所有12个国家的通货膨胀率和利率保持一致。尽管如此,经济政策(如税收和政府开支等)仍属于各国政府的责任范畴。欧洲中央银行董事会由各欧盟成员国国家银行的行长组成。

欧元区国家的货币汇率(相互之间的汇率和对欧元的汇率)于1999年1月1日固定,且不可撤销。成员国不能把货币贬值当作摆脱经济困难的手段。
 楼主| 发表于 2003-7-21 0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欧元产生的动力

欧元从设想到形成各国政府的推动作用很大,但欧元登台后,欧元对欧洲政治和经济的推动作用就很大。先是欧洲影响欧元产生,欧元产生后又改变着欧洲。跨银行、跨企业、跨市场的欧洲,必然也必须形成和出现,欧洲人的统一梦,是从血泊中诞生的,主要是从战败(而非战胜)中总结出来的。没有两次大战战败的历史,欧洲人不会有今天的眼界和境界。上溯一千年至二战,欧洲的文化,各国的争战都是扩张型的,也有关系。

欧元产生并不意味欧盟内部不存在矛盾,相反,在欧元启动的开始阶段潜伏危机,可以说欧元不会导致,但会延续欧盟内部的、原有的贫富摩擦,会出现欧洲内部的南北之争。但总的来说,摩擦系数会变小,欧元将统一一个3.5亿人的市场,除各国的文化和语言差异外,北欧与南欧经济处在不同的水平,一旦资金、劳动力流动起来,福利差异、地价和租金的差异,保险水平的差异,会很突出,南北矛盾也自然不可避免,比如,西班牙的社会保险、地价、物价等一系列价格仅为德国的1/2至1/3,但保障却不如德国大,如果没有政治的统一,这些矛盾也不可能根本解决。所以,欧元导致欧洲的结果会有两个:一是欧洲从经济统一迈向政治统一,但路还长;二是物流在开始会加剧南北矛盾,但最终有利于缩小南北差异。

  欧元将使欧元的自身形成一个大市场,但这不会使欧洲成为一个自我封闭的大陆。欧元一露头,就一定会成为与美元对立的硬通货,两者是一个竞争的关系,有竞争就不会封增长闭。而且竞争会使欧元更硬,更流通。原欧盟15个成员国,只有11个首批入欧元,现在英国一方面瞪大眼睛观望,一方面私下里在欧元启动前储备大量的马克和ECU(欧洲货币单位),因为英国明显意识到欧元与美元的对立与竞争关系,而英镑难敌欧元,或者说英镑根本不会威胁欧元,欧元反倒会影响英镑,经济上,德国第一;军事上,法国第一,两国是并列首席的小提琴手。这一格局会维持相当一段时期,这是英国人最嫉妒的。欧元会强化两国在欧洲的政治地位。欧元产生让英国处境尴尬。英国储备马克和ECU,到1999年元旦,就可按固定比例换成欧元了。瑞士也正在酝酿是否用欧元,这意味着它可能要放弃中立国的立场。没有一个小的经济实体,能逃出欧元的震撼。可见,欧洲在欧元启动后的市场前景是很诱人的,尤其有德法轴心在,法国的卫星和德国的香肠,谁能拒绝不嘴馋?大家都进来了,加入了欧元区,欧洲经济会发展得更快、更稳、更好,会更加统一对外,向外发展。自我封闭是不符合欧洲从欧盟到欧元的历史规律。

  欧元不会很快战胜美元,但却是唯一可与美元抗争的货币,但也面临很多历史和政治的阻力。

  事实上,美国200多年的经济史,也是在欧洲压力下的竞争史,总的来说,美洲和欧洲,美元和欧元,在未来,存在一个以竞争为主,互补性存在为辅的规律,继续它们新的关系,发展一种新的历史。美国是欧洲派生出来的,近100年来,抓住时间和机会发展起来富强了,坐大了,欧元打它不倒。

  总的说来,欧元产生的动力来自三个方面:首先是欧洲自身1000多年的战乱,为扩大与割据所苦,自己舔着身上的血,反省了,这是内在的动力;其次是美国近100年来的坐大派头,压得欧洲没有太多自尊,特别二战后,美国施恩的角色影响了欧洲的政治和经济,也造就了欧洲经济和政治自强和自尊意识的复苏,五、六十年代,戴高乐的欧洲主义曲高和寡,现在是曲高合众;第三,来自亚洲的压力,特别是近15年来,东亚整体经济推进的压力。

  俄罗斯是欧洲的近邻,美国是欧洲的远亲。但从沙俄历史上,俄国与欧洲的关系,从地缘和血缘上讲,既是近邻,更是近亲,特别是欧洲与俄罗斯贵族,在10月革命前的文化更是血脉相承,现在俄国积弱,很依赖西方,特别依赖德国。俄罗斯必然会受欧元影响。

  但欧元在三、五年内,难以惠泽远播俄罗斯。叶利钦的改革是在没有基础的时候,就打破了原有的制度框架。他没有邓小平的眼光,也没有很好总结十月革命后的七十年来苏联社会、历史、文化变迁的经验,一味打破,无从建树。俄罗斯历史决定了它决不可能是西方制度的延伸和承接体,它可以分享欧元的好处,但不可能很快受惠于欧元,俄罗斯要稳定了,才能有机会分享。中国是一个有内战历史的国家,俄国则是一个有政变历史的国家。普林马科夫上台,还无法看清是否整体稳定了,反过来,俄罗斯也很难影响欧元和欧洲的进程。德国是欧洲经济重心和未来欧元的核心,俄欠德1200亿马克,相当于300亿美元,这些债务最多是短期影响德国股市,更确切地说,也就是在股市里引起一点点活水微澜,如果收不回,就当向东欧和俄国清偿两德统一的积欠。要知道,这是很小的数字,占德国年GDP的0.2一0.3%左右,西德每年投给东德的重建费用就达1100一1200亿马克,而俄国几年才能得到差不多的钱。俄长期穷下去,还不了债,就当德国人玩了一次打水漂,无论如何,不碍欧元的事。

  前面说了,俄国是欧洲的近邻加近亲,那是种割不断理还乱的关系,强大的欧洲会再度令俄国经济启蒙,而富裕一点的俄罗斯给欧洲一块硕大的市场,欧元、欧洲与俄国,终究是互利。

  通过亚洲金融危机,欧洲人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坚信欧元,有规划地避开欧元面临的地雷。从1992年起,欧盟为欧元统一设计了减少摩擦的方案,如保险、就业、医疗、治安、洲际安全等等,可谓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还有一整套欧元启动后的应急方案。欧洲人目光远大,亚洲人只看到自己鼻子尖下的利益,因此,如果亚洲人不加强区域经济协调,21世纪,是欧洲人的世纪,还是白人的世纪。
 楼主| 发表于 2003-7-21 04:46 | 显示全部楼层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及货币政策战略

1992年,欧盟首脑会议在荷兰马斯特里赫特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决定在1999年1月1日开始实行单一货币欧元和在实行欧元的国家实施统一货币政策,从2002年1月1日起,欧元纸币和硬币正式流通。由于英国、瑞典和丹麦决定暂不加入欧元,目前,使用欧元的国家为德国、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奥地利、芬兰12国,也称为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货币政策执行机构,其组织框架、目标、任务和运做机制一直是人们十分关心和讨论的重要问题。

一、欧洲中央银行的组织框架

  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通过欧洲中央银行体系予以实施。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由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所有成员国包括尚未加入欧元区的成员国中央银行组成。在欧元区内,欧洲中央银行是最高货币权力机构,其总部设在德国的法兰可福,工作人员500人。各成员国中央银行是欧洲中央银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负责执行欧元区货币政策的日常工作,但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的所有活动必须接受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监督和管理。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欧洲中央银行决策机构的设置做出了明确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执行董事会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决策机构。行长理事会负责制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和实施货币政策的指导纲要,其主要职责是确定欧元区的货币政策目标、主要利率水平和中央银行体系准备金数量等。目前,行长理事会由执行董事会成员和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行长组成,每个成员拥有一份表决权,采用简单多数表决法决定要实施的货币政策,欧洲中央银行行长担任行长理事会主席,并且拥有在表决中出现赞成票好反对票相等时做出最后裁决的权力。执行董事会主要负责货币政策的实施。执行董事会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其他五位成员组成,任期8年,期满后不得继续连任。

  由于不是所有的欧盟成员国都在1999年1月1日参加欧元区,欧洲中央银行还设立了由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和尚未参加欧元区的中央银行行长组成的第三个决策机构即总务理事会,负责协调欧盟内欧元区和非欧元区的货币政策。

  欧盟东扩到27国后,现行的一国一票制将使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变得十分庞大,难以进行迅速有效的决策,为此,欧洲中央银行将采用“三速”投票模式,按照成员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分配投票权,5大国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西班牙为4票,也就是说每5年有一国没有投票权;14个中等国家如比利时、奥地利、瑞典、芬兰、波兰等共8票,即14国中每年8个国家有投票权;8个小国如塞普路斯、爱沙尼亚、立陶宛、卢森堡等为3票,即每年3个国家有投票权。执行董事会的6名成员有永久投票权。

  二、欧洲中央银行的主要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是欧洲中央银行的两个主要原则。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保持价格稳定”,与德国规定的德国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是“捍卫货币”如出一辙。虽然欧洲中央银行有义务支持欧元区如经济增长、就业和社会保障等的其他经济政策,但前提是不影响价格稳定的总目标。

  和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相比,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崭新的机构。为增强欧洲中央银行的信誉,《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从立法和财政上明确规定了欧洲中央银行是一个独立的机构,欧洲中央银行在指定或更换行长理事会成员以及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时,不得接受任何机构的指示和意见,在更换欧洲中央银行行长和理事会成员时,必须得到所有成员国政府和议会的一致同意。同样的,《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任何政府和机构有义务尊重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性,不得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财政上,欧洲中央银行对成员国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实行“不担保条款”。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也规定,欧洲中央银行有责任对其实行的货币政策进行说明。欧洲中央银行每周发表综合财务报告,每月发布中央银行体系活动报告。有关中央银行体系的活动和货币政策年度报告必须提交欧洲议会、欧盟理事会和欧盟委员会。欧洲中央银行执行董事会成员要求出席欧洲议会有关委员会的听证会。欧盟理事会主席和欧盟委员会的成员可以参加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会议,但没有表决权。欧盟理事会主席可以在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上提出动议,供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审议。

  三、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机制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将以统一的标准和条件在所有成员国内进行。但由于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只能通过成员国的中央银行来实施,因此,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机制要反映各成员国货币政策机制的不同特点。目前,欧洲中央银行力争把各成员国中央银行出现不同做法的可能性减少到最低程度,其货币政策机制不是任何一个成员国货币政策框架的翻版。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机制包括:

1。 公开市场业务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内的公开市场业务将在指导利率、管理货币市场、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等方面发挥主要作用。欧洲中央银行将主要通过回购协议购买、出售资产、信贷业务等反向交易进行公开市场业务操作。公开市场业务有四种方式,一是主要再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周进行一次,两周到期,向市场发出政策信号。再融资利率也是欧洲中央银行调控经济的最主要的杠杆利率。二是长期融资业务,成员国中央银行根据投标程序每月进行一次,三个月到期。三是微调操作,由成员国中央银行在特定情况下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四是结构操作,只要欧洲中央银行想调整资金结构,就可以由成员国中央银行通过投标程序和双边程序进行。

2。 管理流动资金的经常便利(StandingFacility)

欧洲中央银行通过管理流动资金的经常便利提供和吸纳隔夜流动资金,规定隔夜拆借利率,并通过改变隔夜拆借利率向市场传递政策信号。欧洲中央银行使用如下两种经常便利,一是边际借贷便利,银行和信贷机构按照预先商定的利率从中央银行获得隔夜流动资金,这种预先商定的利率规定了隔夜拆借市场的最高利率。二是储蓄便利,需要隔夜流动资金的银行和信贷机构按预先商定的利率交付隔夜保证金。这种预先商定的利率规定了隔夜拆借市场的最低利率。

3。 准备金制度

欧元区内的银行和信贷机构必须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规定的标准和条件,在所在国中央银行的帐户上保持最低限度的准备金,但在欧元区外设立的分支机构不受限制。

四、汇率政策的制定和协调

汇率政策是欧元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欧元区将在保证价格稳定的前提下制定汇率政策。

1。 汇率政策的制定机制

欧元区汇率政策的制定权归欧洲理事会,欧洲中央银行和欧盟委员会也发挥重要作用。在协调汇率政策方面,欧洲理事会根据经济发展情况对欧元汇率走势进行监督,向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提出有关看法,欧洲中央银行负责组织实施欧洲理事会制定的汇率政策。欧洲理事会有权决定签署有关汇率体制的协议,确定与第三国以及国际组织有关汇率政策的立场。

2。 外汇管理和干预

《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具有实施外汇业务的全部权力。欧洲中央银行拥有外汇储备500亿欧元,这些外汇由成员国中央银行按其所在国的人口和经济总量比例捐助。根据欧洲中央银行体系的法令规定,欧洲中央银行可以自由支配这500亿欧元的外汇储备,在必要时,还可以动用成员国中央银行的外汇储备。欧元区成员国中央银行在动用其外汇储备时,必须征得欧洲中央银行的批准,以防止成员国中央银行进行外汇业务时出现与欧元区汇率政策不一致的问题。

欧洲中央银行可在欧洲理事会的指示下,必要时,对欧元与美元、日元以及其他货币的汇率进行外汇干预。欧洲中央银行行长理事会确定如何分配外汇干预的职权范围,并根据信贷信誉、竞争价格、资产规模等标准选定进行外汇干预的银行和信贷机构。

五、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

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1999年1月1日正式全面运营,它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在欧盟每个成员国建立一个实时总清算转帐体系,二是建立一个连接个成员国实时清算系统的互连机制。它保证了以欧元进行的支付可以快捷有效地从一个成员国转移到另一成员国。非欧盟国家的实时清算系统如果具有用欧元清算的能力,也可以和跨欧自动实时清算系统互连。

欧洲中央银行体系运转几年来的事实证明,欧洲中央银行体系是成功的,具体表现在:
1 欧洲中央银行逐步积累了调节干预欧元走势的基本思路,即将欧元区的物价稳定放在首位,不刻意追求欧元汇率的稳定或者坚挺;
2 欧元逐步建立了完善的清算系统,这是一种货币成功运行的基础,国际贸易中以欧元结算的比重从1998年底18%上升到2001年24%;
3 以欧元计价的金融工具明显扩大,特别是欧元债券发行的增长十分明显,目前世界债券发行量中,欧元债券已占47%,超过了美元债券;
4 欧元区成功地抵御了由于科索沃危机、欧盟委员会集体辞职、各国大选、2000年石油价格上涨、美国新经济泡沫破灭等带来的各种经济政治冲击,2000年经济达到十年来最高增速3.4%,2001年下半年没有像美国和日本那样出现经济衰退;
5 欧元的运行得到了欧洲国家的认同,欧盟非欧元国家如英国等对于加入欧元区的态度趋于积极。
 楼主| 发表于 2003-7-21 04:47 | 显示全部楼层

待续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

欧洲经济货币联盟第三阶段于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后,其本质特征可以概括为两点,即超国家货币和超国家机构。欧元作为欧元区单一货币成为超国家货币,欧洲中央银行作为超国家的机构负责制定统一货币政策。欧元的诞生和欧洲中央银行的创建是欧洲一体化历史一次质的飞跃,也是国际经济关系中空前的创新实验,具有划时代里程碑意义。

一。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

根据《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105条的规定,欧洲中央银行的首要目标是维持欧元区物价的稳定,在不影响物价稳定的前提下,支持欧盟的总体经济政策,促进总体经济活动的协调和均衡发展。然而,《马斯特里赫特条约》对物价稳定的目标并未给出明确的定义,也没有就如何实现物价稳定做出具体规定。

1、货币政策战略对欧洲中央银行尤为重要。首先,《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虽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了欧洲中央银行的独立地位,但欧洲中央银行自身的声誉及其政策的可信度必须在实践中建立,欧洲中央银行作为世界上最年轻的中央银行只能通过实现稳定物价的目标赢得社会公众的信任和支持。其次,欧洲中央银行的合法性不足。现行经济中,货币本身并无真实价值,是依靠发行主体的力量支持其流通的货币,因此,一个明确的、有能力的、拥有自主资源和资源处置权并能够担当最后贷款人的发行主体是至关重要的,统一的政治实体是货币既定的前提。欧洲中央银行是没有国家的银行,欧元是没有政府的货币,欧洲中央银行并没有对欧元区经济资源的处置权力,欧元没有真正的最后贷款人,信用不足。再次,从各国的历史经验看,运用货币政策抑制物价上涨或促进经济增长往往存在1-2年的时滞,主要原因是货币政策需要通过金融机构、资本市场等一系列的传导机制才能发挥作用,而传导机制本身也经常随经济主体行为或经济体制的变化而变化。第四,货币政策战略的制定不仅能够为欧洲中央银行提供全面、及时和准确的信息以利决策,而且也是欧洲中央银行与公众沟通的重要途径,社会公众据此可以对欧洲中央银行的政策效果做出客观评价。为保证欧洲中央银行正常运转和其货币政策的顺利实施,正确的货币政策战略至关重要。

2、货币政策战略的原则。欧洲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遵从以下几个原则,第一,保证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即货币政策战略能够使欧洲中央银行按照《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要求维护欧元区的物价稳定,让社会公众相信欧洲中央银行有信心和能力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实行物价稳定的首要目标。第二,提高货币政策的透明度,即货币政策战略目标必须是明确的、并且容易为社会公众了解和把握,社会公众能够拥有充分的信息和广泛的渠道对欧洲中央银行的决策程序和效果做出判断。第三,货币政策的独立性,即货币政策战略应当排除可能来自欧盟和成员国对中央银行的政治压力,独立自主行使货币政策的职能。

3、货币政策战略的主要内容。货币政策战略的核心就是要对物价目标给以明确的量化规定,同时通过对主要中间目标的选取,有效地运用货币政策进行调控,确保最终目标的实现。不同国家的中央银行在不同时期所采用的中间目标虽有差异,但一般包括:货币供应量、利率、汇率、名义收入等。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战略包括三个方面,(1)对物价稳定做出明确的量化定义。(2)为实现物价稳定的最终目标确定货币政策战略的中间目标,欧洲中央银行称其为两个支柱,一是公布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参考值,二是运用一系列经济指标(如经济增长率、消费、工业生产、就业、汇率、对外贸易等)对欧元区价格变动趋势及物价稳定的风险进行评估。

二。 物价稳定的量化

按照欧洲中央银行的解释,所谓物价稳定是指一年中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低于2%,而且物价稳定在中期内得以维持。物价稳定并非要求消费物价协调指数持续下降,即出现通货紧缩。之所以选用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作为衡量物价稳定的指标,是因为欧盟成员国都使用消费物价指数,便于欧盟在各国消费物价指数的基础上计算欧盟和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

欧洲中央银行的物价稳定目标是针对欧元区整体的,并不为特定国家或地区的物价形势变化所左右。物价稳定必须在中期内维持,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引起物价变动的一些短期因素对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干扰。导致物价变动的短期非货币因素很多,比如一国税收体制改革、国际商品价格波动、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等,这些显然是欧洲中央银行不能左右的,其货币政策自然不能因短期物价变动而改变。关注中期物价稳定,也有利于政策的连续性。

欧盟统计局每月计算欧盟和欧元区的消费物价协调指数,同时公布77种商品和服务的价格指数,其统计数据可回溯到1995年。消费物价协调指数的计算权重为:

鲜活食品之外的食品(面包、饮料、烟草等) 13.4%
鲜活食品(肉类、蔬菜、水果等) 9.0%
非能源工业品 32.5%
能源产品 8.8%
服务 36.3%

三。 广义货币供应量

通货膨胀终究是一种货币现象,因此,欧洲中央银行将货币供应量作为最重要的中间目标,明确规定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参考值为年增长率4.5%,并以三个月的移动平均值为基础计算。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中间目标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与德国战后的货币政策实践有关。西德中央银行长期把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间目标,基本实现了稳定物价的最终目标,在反通货膨胀的长期实践中树立了崇高的信誉,欧洲中央银行仿效德国的做法,会为其初始阶段的运作赢得可信度。

选取一个特定的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参考值,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如果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与其参考值出现偏离,欧洲中央银行就要分析造成偏离的原因和影响,只有当这种偏离会对物价稳定构成威胁时,欧洲中央银行才会调整其货币政策。二是如果不是作为参考值,而是设定一个变动范围或高限,社会公众会对货币政策产生误解,认为货币供应量超过规定的范围,欧洲中央银行就要改变货币政策,调整利率,以使货币供应量回到允许的范围内。三是有利于欧洲中央银行灵活机动的制定货币政策,维持中期物价稳定,并通过向公众公布实际广义货币供应量与其参考值出现偏离的原因增加决策的透明度。

欧洲中央银行选定广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为4.5%的依据为,消费物价协调指数低于2%;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的潜在增长年率为2%-2.5%;货币流通速度趋势性每年下降0.5%-1%。

四。 影响价格变动的一系列经济指标

为使货币政策有效地维持物价稳定,还必须对影响物价变化的一系列经济指标做出评估。

1、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欧洲中央银行确定的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潜在增长年率的参考值为2%-2.5%,如果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参考值发生偏离,欧洲中央银行就会关注其原因以及对物价带来的影响。欧洲中央银行同时考虑构成国内生产总值的其他指标如消费、投资、工业生产等。1999年,欧元区实行统一货币政策后,经济增长速度较快,1999年实际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2.8%,2000年增长3.5%,鉴于经济增长速度大大高于2-2.5%参考值,欧洲中央银行从1999年11月份起七次提高利率2.25个百分点,使利率水平在2000年10月份达到4.75%。自2000年底,经济开始减慢后,欧洲中央银行采取相反的货币政策,从2001年5月份起5次降低利率2个百分点,使利率水平在2002年12月份降到2.75%。

2、财政收支状况和债务负担。财政收支和债务负担不仅通过公共消费和转移支付直接影响消费和投资,而且会通过赤字和债务的融资对物价造成严重影响,并长期影响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2001年以来,欧洲经济发展速度大减,葡萄牙、德国财政赤字相继突破了《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能超过3%的限制,部分成员国提出修改《稳定与增长公约》对财政赤字的严格规定。对此,欧洲中央银行表示坚决反对。

3、有关劳动力市场的指标。劳动力市场的主要指标是失业率和劳动生产率。一般来说,失业率下降,劳动力市场供给过剩会得到缓解,工资上升的可能性就响应增加。工资作为最主要的生产成本,如果其增长速度超过劳动生产率的增长速度就会对物价稳定产生不利影响。最近几年,欧元区的失业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平,失业率水平在8%以上,而工资增长幅度相对较高。主要原因是劳动力市场僵化,高福利、高税率、高标准就业保护措施、工会势力强大和劳动力流动缓慢所谓三高一强一慢是主要表现。因此,高失业率并不一定使工资成本降低,加快劳动力市场体系的改革,对货币政策战略意义重大。

4、对外经济指标。能够对国内物价造成直接和间接影响的涉外指标主要是进出口和汇率。进出口是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进出口价格的变动,直接影响国内价格的变动。汇率的变动直接影响进出口价格的变动,货币贬值,进口产品以本国表示的价格就会上升,而升值的情况正好相反。欧元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的变动不仅会影响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反之,汇率政策本身又是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资本市场发展和证券价格的变动、新技术突破带来生产率的变化、突发性政治事件、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调整等都是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战略第二支柱的内容。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战略是一个整体,对所有经济指标的分析都不是孤立和机械的。

五。 当前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面临的挑战

1、成员国经济周期不完全相同、劳动力市场和工资制度存在很大差异、税收政策和政府支出结构不统一,一刀切的货币政策使成员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和物价水平出现很大的差异。把消费物价协调指数定为2%偏低,在一部分国家经济过热、通货膨胀率过高的同时,另有部分国家经济低迷,有出现通货紧缩的危险。

2、成员国的经济结构、竞争能力、金融体系不尽相同,欧元启动初期,欧洲各国金融市场仍保留各自原有特点,金融市场的一体化程度远远不够,货币政策的实行在传导机制上还存在不畅通的问题。其后果是利率水平的调整对每个成员国的经济影响程度和持续时间不同。据测算,德国、英国、荷兰、比利时等国家对利率较为敏感,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等敏感度现相对较小,其中,欧元区最大的国家德国的经济对利率的敏感度是第二大国法国的两倍。
发表于 2003-7-21 05:07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感谢

老兄,这些资料花费了你多少时间和精力,有劳了.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5-2 06:08 , Processed in 0.073857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