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那位老大对农历的术语有研究?

评论72

多亦空Lv.2 发表于 2006-1-14 00:18 | 查看全部
https://www.y2cn.com

时间决定事物变化的根本性因素!

金融品种多空循環時間周期与空間形態可公度性波型


                               導師  曲若水
                               作者  濟  遠
摘要部分
目的:
利用大小不同時限周期和空間形態,探討未現金融走勢規律。揭示金融品种多空循環的時限周期与空間形態以及五大可公度性波型,384种變异波。為多空賣買提供方向性、趨勢性和時限性策略依据;
方法:
利用《周易》理論,探討影響全球金融品种走勢的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多空因素,再應用64個卦象圖為載体,將自然因素、社會因素、多空因素作用下的金融市場之時限周期与空間形態的統一內涵特征波型化。
結果:
《周易》理論分析股市等金融品种趨勢時,發現了許多鮮為人知的新成果。在對美國NASDAQ指數、DJIA指數、日經225指數、恒生指數、台灣加權指數、中國大陸A股指數等進行了近十年(120個月)及外匯期貨近二年走勢資料易經時空分析,結果是世界金融品种規律由24 組遺傳密碼數組成,以《周易六十四种信息能量圖》為演繹密碼圖,以月為周期, 以旬為波動短周期,以五大基本波型(α、β、γ、δ、λ),384种變异曲線為金融品种波動波型,將金融品种多空能量隨時空春夏秋冬變化的強弱特征演繹出,為買賣股票及期貨指數等品种提供最佳時机。同時發現,金融品种多空走勢規律存在多种大小不同周期進行多空能量互換,展示金融品种走勢規律局部与整体的統一性,多頭与空頭的方向性、時限性、形態性和能量全息性特征。
應用:
Ⅰ金融品种應用之一股市應用
【不定期時間周期与空間波型】

大陸股市【乙酉2005年中國大陸股市展望】

大陸股市【20050513日起51天多空時限周期----γ變异波型】(專區未公開帖)

大陸股市【24季多空時限周期----δ變异波型】(公開帖)
  
大陸股市【12周多空時限周期----δ變异波型】(公開帖)(分析与實際吻合)

前4周己過,進入中四周,大勢仍然較弱,后4周依然不佳,僅供參考!由于中4周多頭入墓,卦雖為合,恐難勢起,以觀望為主。
  
大陸股市【12T周期圖數】

大陸股市【153小時多空時限周期----γ變异波型】(公開帖)(分析与實際吻合)
  
大陸股市【12年、月時限周期----λ、β變异波型】(專區未公開帖)

大陸股市【9天多空時限周期----γ變异波型】(公開帖)(分析与實際吻合)

大陸股市【600036---12周多空時限周期----δ變异波型】(公開帖)

美國股市【12d多空時限周期----α變异波】(公開帖)(分析与實際吻合)

Ⅱ金融品种應用之二外匯應用

Ⅲ金融品种應用之三期貨應用
================================================================


以上内容为好友济远先生专帖,因遵守论坛规则,已将网址删去!

60甲子是能量循环周期最佳的表现形式,它必须与周易64个卦象结合,才能明确多空方向突变时间、方向、能量大小 !...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不见鬼子不褂弦楼主Lv.3 发表于 2006-1-14 10:07 | 查看全部
原帖由 多亦空 于 2006-1-14 00:18 发表
金融品种多空循環時間周期与空間形態可公度性波型


                               導師  曲若水
                               作者  濟  遠
摘要部分
目的:
利用大小不同時限周期和空間形態,探討未 ...

      ^_^!能否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素材?谢谢
跟单有理赔钱活该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创新高Lv.1 发表于 2006-1-14 11:33 | 查看全部
误入歧途,回头是岸!!!
创新高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多亦空Lv.2 发表于 2006-1-14 12:57 | 查看全部
原帖由 不见鬼子不褂弦 于 2006-1-14 10:07 发表

      ^_^!能否提供一些可参考的素材?谢谢
用探素“周易”名字,可见一系列资料:..............其中有一条值得关注:
http://web.myco.cn/com/104888106 ... ;cpath=&catid=0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多亦空Lv.2 发表于 2006-1-14 13:00 | 查看全部
原帖由 创新高 于 2006-1-14 11:33 发表
误入歧途,回头是岸!!!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知之谓之,不知不知。

先生还是先探究后建议。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多亦空Lv.2 发表于 2006-1-14 13:24 | 查看全部

周易智慧的再发现(转帖)

周易智慧的再发现


  《周易》是五经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之源,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和“智慧之书”。近年来国际易学研究硕果累累,这在日前召开的第四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上得到了充分的反映

  4月23日至25日,来自中国内地及港台地区、韩、日、美、俄、澳大利亚、泰国近百名专家学者汇聚北京香山,祝贺国际易学联合会成立,并参加了第四届国际易学与当代文明学术研讨会。会议情况综述如下。

  著名学者寄语国际易学研究

  《周易》是五经之首,中国传统文化之源,被西方人称为中国的“圣经”和“智慧之书”,对中华和东方文化的发展乃至欧洲近代文明都发生着影响。经过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等会员团体五年的精心筹备,国际易学联合会于4月23日在京成立,其倡导的易学与科学相结合的研究宗旨,得到了著名学者的肯定,他们对国际易学研究寄以厚望,分别寄语:“研究周易中的辩证思想,营造其与近代科学技术间的联盟”(于光远),“坚持科学精神,谱写易学新章”(任继愈),“乾乾不息,与时偕行”(朱伯),“弘扬传统文化,阐发易学精粹”(邢贲思)。

  关于易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和《易传》年代问题

  《周易》古经中的卦爻象和卦爻辞有没有内在的联系?如果有,是什么样的内在联系?这是易学研究中的核心问题。传统易学,一直努力寻求象辞之间的内在联系,以证明《周易》是一部深奥的哲学著作。上个世纪以来,由于经学观念的破除,不少学者抛弃传统看法,否认象辞之间存在着内在关联。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杨庆中博士认为,《周易》古经系编纂而成,其编纂遵循着一定的体例。这些体例,反映出《周易》象辞之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传统的易学研究,总是处于“在途中”的“活”的“生生”状态。

  北京大学哲学系王博教授指出,关于《易传》年代问题的讨论,在过去的一百年中经历了剧烈的变化。孔子作《易传》的旧说在疑古思潮中基本被否定,代之而来的是《易传》作于战国或者西汉时期等不同的说法。随着新资料的发现,这个问题近些年又重新被学者所注意,并出现了一些新的看法。其值得注意者,一是孔子作《易传》的旧说又重新提起,汉初说、西汉后期说基本销声匿迹;二是把《易传》及其中每一篇的形成看成是一个过程,由不同的作者和编者共同完成。这是两种非常不同的倾向。

  周易与现代数字化技术思想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

  在当今数字化时代如何发掘周易象数观中的象与数相互转化的技术思想,是国际易学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东方国际易学研究院副院长丘亮辉教授、复旦大学张冬生教授等与会时阐述了这些主题。他们指出,德国大科学家莱布尼茨发明“二元算术”,并从《易经》中得到信息语言的启迪而发明了计算机与信息科学。20世纪的伟大发现之一,生命科学借用《易经》64卦作为64个信息密码子解读基因天书成功,创造了一门分子生物学新学科。假设《周易》64卦就是64个功能密码子,各卦均有主题、功能、内容,并联系现代科学技术内容,对64卦的卦辞与爻辞进行了现代解读,这有助于全面揭示《周易》的天人合一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科学发展观。

  周易思想与生命科学、生态智慧观

  韩国圆光大学哲学系金学权、武汉大学唐明邦、湖南师范大学的任俊华先生等认为,21世纪生命科学将日益受到重视。古代生命科学的发达,得益于易学的辅导;易学太极思维引导人们从生命的整体联系出发,从其内在矛盾着眼,以寻求天人和谐统一为旨趣,以促成生命稳定均衡发展为终极目标。

  太极思维主导下的生命观,对人类生命问题有着精湛论述:生命的发展既受自然环境影响,亦受社会环境制约,故生命问题,决不仅仅是一个科学问题,更是严肃的社会问题。人的生命价值,在崇德广业,革故鼎新,为天下利,反对利用科技成果任意破坏人类生存环境。这些思想对解决全球生态危机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周易》的价值观及易理的指导性作用

  关于《周易》的价值观素来为学者所关注。商宏观、周立升等学者对此有了新的研究结论:其一,《周易》的灾异观及其忧患意识:文王演《周易》,孔子及其弟子注经写《易传》都处于乱世,故忧患意识溢于言表,承认差别、变化,变化有因果、规律,有征兆,注意防微杜渐,其价值取向是居安思危,趋吉避凶,兴利除害。其二,《周易》的发展观及其重生思想:《周易》对灾患是积极的防御,在发展过程中求变,求创新,主张“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日新谓盛德”,制器尚象以为民用的与时俱进的发展观,发展才是硬道理。其三,《周易》的事业观及其民本思想:《周易》特别强调事业有成,对个人是进德修业,对国家是盛德大业,都是走内圣外王之路线,重视权位,聚集贤良,积累财富,其宗旨是大业为民,吉凶与民同患的民本思想。其四,《周易》的整体观及其天人和谐思想:《周易》是以效天法地为其行动指南,遵天时,地利,人和,主张天人和谐,以自然规律为战略指导,以达到“保合大和,品物咸亨,各正性命,天下和平”的思想。

  今天研究《周易》的价值观或许对解决当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信仰的冲突,生态环境的危机等问题,具有现实的借鉴意义。

  《周易》对人生有哪些启发,历来为研究者所关注。南京大学阎韬先生以曾国藩为个案,对此作了分析。曾国藩深刻理解《周易》对立统一观念与变化求中的观念,并能巧妙完美地运用到政治、军事、学术及为人处世的各个方面。曾的易理体验是:“易爻多言贞吝,易之道,当随时变易以处中,当变而守此不变,则贞而吝矣。凡行而过,无论其非义也,即尽善之举,盛德之事,稍过则吝随之。”面对列强压迫,曾国藩提出“以忠刚慑泰西之魄,而以精思窃制器之术,国耻足兴”。这是他随时变易以处中理念在世界潮流面前的表现。他不但响应了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思想,而且将它付诸实行,推动了买洋器械,学洋技术,开制造局的一系列活动,洋务运动从此蓬勃开展了起来。(来源:北京日报)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不见鬼子不褂弦楼主Lv.3 发表于 2006-1-14 13:26 | 查看全部
原帖由 多亦空 于 2006-1-14 12:57 发表
用探素“周易”名字,可见一系列资料:..............其中有一条值得关注:
http://web.myco.cn/com/104888106 ... ;cpath=&catid=0

   谢谢提供!
跟单有理赔钱活该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多亦空Lv.2 发表于 2006-1-14 13:28 | 查看全部

养生、经营之道——易理相通(转帖)

养生、经营之道——易理相通

     作为企业家,都希望获得利润,对既定的经营目标都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可是,这种信心和希望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如愿以偿,有的人可能严重亏损甚至倾家荡产,因弄不清失败的原因而常常抱怨运气不佳。谁曾想过,生意上的失败和自己身体欠安存有密切关系呢?这就是大家想知道的中国天人合一思想所揭示的宇宙奥秘。

  现代科学说明宇宙运动是整体性的,任何一个事物都是宇宙的组成部分。以老子为代表的中国先哲,在2500年前就揭示了这个道理,并形成了伟大的学说,即“天人合一”。美国一杰出的社会学家指出:“西方社会能否生存,将取决於能否吸取东方‘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将是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文化革命。”

 
  人和与己相关的事物阴阳互抱

  人是宇宙之子,又自成小宇宙。推动这个小宇宙运动的力量是阴阳。它极为平常,又深不可测。老子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客观规律。天地没有时先有道,天地消亡时道还在,天地因道而生,也因道而消亡。道确定了人运动的路线,顺则存,逆则亡。人人都希望得道,但真正能领悟的人只有极少数。所以老子说:“大多数人终生无缘懂得道为何物,因而嘲笑之。”

  道家思想告诉我们一个认识事物的方法,即“遇繁就简”。就是说矛盾复杂到什么程度,解决的方法就应该简单到什么程度。事物的发生,变化和发展常常是多因一果,但其中必有一个起决定性作用的。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就会找到事物的本质。

  事业成败在自己身体的好坏,这是因为人的内因影响事物变化的趋势,主观和客观相辅相成,即所谓天人合一。一个人身体气血畅通,事业则通,身体欠佳,气运下滑。按现代科学的说法,这就是生物场效应。

    人法自然  智者主静

  老子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中国的阴阳学说告诉我们:“天为阳,为刚,地为阴,为柔。”人为阴,与人生活有关联的外界事物为阳;人的身体及其五脏六腑也都是阴阳各半,互为依存。阴阳平衡,世间一切事物的运动发展才是有序的,正常的,稳定的。大地主阴,主静。人是大地之子,从大地中孕育出来,又回归大地中去。当人与大地母亲相通时,便获得她的滋养,就有巨大的力量。

  现代人的生活方式破了天地之间的平衡,造成严重的环境恶化,包括空气污染,粮食,蔬菜中化肥,农药的污染,水源的污染,噪音的污染,各种电磁波和辐射的污染等等,以及人们悬空居住高楼,衣著被大量人造化学物所代替,使人们与大地的自然环境隔离。所有这一切使人的内脏失去了平衡,吸收营养和排毒,解毒的能力急剧下降,对各种疾病的免疫力减退,这就导致了一个必然结果:阴虚阳盛,躁动不安。这种病症表现在孩子身上被西医称为多动症,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可以演化为西医所称许多种病症。它的主要表现是肝火过盛。所以,我们常可以看到一些人为一点点小事就吵骂甚至大打出手;有的地方相当高级的会议,议员在大庭广众面前竟然大打出手,而且屡见不鲜,都是肝火过旺造成的。
  
  老子讲:“静为躁君,重为轻根。是以圣人千里行不离轻重。”“静生智,定生慧。”智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慧是超前意识。人只有进入静的状态才能产生智;只有通过静功达到入定的境界,才能产生超前意识。所以作为商家犯了浮躁之症,难以有智,无智何谈取胜。

  一部坏机器不会产生优质产品,一个内脏失调的人同样不能产生高明的决策。使身体内脏和谐,应注意调心和调身。

 
  医商相通万变不离易经

  世界未来学的一位著名专家看了中国的《易经》和《老子》这两本书後惊讶地说:“天哪,我从来没有看过这样完美的哲学。”《易经》被称为群经之首,书中有64卦,每一卦中有6种变化,合起来记载了384类变化。《易经》是讲变化规律的一部分,万物变化离不开一定的规律,即所谓万变不离其宗。人变到“位置适当”则胜,位不当必败。中国的圣贤普遍认为:天大地大没有《易经》大,人得《易经》杰,鬼得《易经》灵,医生不懂《易经》,难以做御医。一般的医生诊病靠问诊,切脉,中国古代贵族讲男女授受不亲,医生不能摸女子的手,只有靠一望即诊。有的朝代禁止3岁以上的男童入後宫,男医生只能隔窗帘通过女患者的影子动作或发出的声音,用《易经》测病。去年夏天,我在东北一个省会讲完课後,3个小时望诊了254人,一位西医教授很惊讶,她问我靠什么手段。我说靠《易经》的高度抽象法和全息论。

  中医讲人五脏六腑相互促进和制约,商家讲审时度势,有张有弛。因此有“医商相通”之说。例如:中医讲“心肾相交”,指人体的肾脏好,可以保障心脏的正常功能。这在《易经》中称“水火既济”卦。《易经》是研究运动变化之规律的,事物运动有交流才有新生。例如:男女交流可繁衍生命。《易经》把肾归为水,心归为火,“水火既济”卦表示的是水的位置在上往下流,火的位置在下向上升,水火处於交流状态,代表身体健康。反之“火水未济”卦表示是:火的位置在向上升,水的位置在下往下流,二者不交流。这种状态属心肾不交,即水不能正常地参加心脏系统的血液循环而出现病态。

  上面这个道理与经商的道理是相同的。经商需要交流,时刻保持“水火既济”的状态,才能成功。如果进入“火水未济”的境地,就难以有所作为了。要保持商场上的“水火既济”,须先使身体“水火既济”。正如前面所说,身体的效应影响著与其相关的事物。根据中国阴阳五行学说,与身体五脏相关的商务有如下对应:

  肾功能不好,容易出现懒惰,甚至会引起诉讼之事,做水产生意容易亏损。
心功能弱,生意中往往出现面对机遇而财力不足的情况。
  肝络堵塞,周围振动较多,肝阴不足,机遇常常从身边溜走。此种情况的人都难以做草木一类的生意。
  肺阴不足,周围口舌是非过多,难以有大的利润,做金属类生意容易亏损。
脾虚,做房地产易失败。
  上面所举几个简单例子,难以用现代定性定量的方法予以解释,只能靠中国的阴阳五行和数千年的统计学说加以认识。细想一下,无论做什么事业都要与人交往,交往关系融洽,成功率就高。在交往过程中,如果你身体内脏平衡,你的生物场是平和的,无形中沟通了对方的平和,他会与你一拍即合。道行深的人办事成功率高就是这个道理。老子讲:“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刚。”这里所指的平和,需要以善良的为人与健康和谐的五脏为基础。

  商海茫茫,谁主沈浮?靠的是你我的悟性。这个悟性靠善良和正常的思维,正常的思维靠健康的身体为载体,健康的身体系于中华养生之道。虚实结合,阴阳互抱,才能终身无险,驰骋商海。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多亦空Lv.2 发表于 2006-1-14 13:30 | 查看全部

易道:中华文化的主干?——访当代易学名家张其成先生(转帖)

易道:中华文化的主干?——访当代易学名家张其成先生

记:人称您是学界难得的易学名家,是什么原因促使您研究《易经》,并取得如此令人瞩目的成果?

张:我学习《易经》很早,小时候就接触过,八十年代开始正式学,九十年代出了我国第一部《易学大辞典》、第一部《易学大百科》,九十年代以后更加发奋研究《易经》,为什么?就像“九.一八”我在北大讲座时(前不久,为纪念“九·一八”,北大请张先生作了一个讲座,题目是“复兴中华文化,振奋民族精神”)所说:有感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失落,所以发奋学《易经》。我们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绵延几千年,经久不衰,就是有一种民族精神支撑着。这种民族精神是什么?我在给青年朋友、大学生讲课时,问他们,他们都不明确。我认为的中华民族精神应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这八个字就出自《周易·象辞传》,被清华定为校训,被当代中国哲学大师张岱年先生推崇。大概97年我在清华大学阶梯教室讲座时,面对那么多学生,我问:清华大学校训是什么?他们不知道,因那时老校训改了,近来清华因纪念建校90周年又改回去了。现在清华学生是非常清楚了,但那时竟然不知道,我就很忧虑,不是忧虑清华学生不知道自己的校训,而是忧虑中华民族的精神年轻人竟然不知道。我跟许多人说(有可能说得不妥当):如果从文化的意义方面来说,现在的年轻人能否有资格承续绵延了五千年的中华文化?实在令人担忧。因为他们连中华民族的根本精神是什么都不明确,甚至不知道。我认为中华文化的源头就是《易经》,中华文化的主干就是“易道”,它构筑的是一套生命哲学、整体哲学,以生生不息,整体和谐(“生生之谓易”,天地人三才圆融,天人合一,保合太和,阴阳调中)为最高价值,偏重于循环变易、动态功能与意象直觉。折衷了儒、道乃至佛的思维定势和价值取向,将儒家的人道观与道家的天道合二为一。所以易道是中华民族的“大道”。再与其他民族比较,如犹太民族,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犹太民族从公元前1900到公元前1700多年希伯莱人-犹太人来到迦南,即现在的巴勒斯坦,在公元前722年和公元前586年灭亡了,然后一直到公元1948年以色列又开始复国,这当中有两千多年,犹太人没有自己的国土,散落世界各地,但最后他们为什么能重新复国?这问题我问北大、清华以及我们北京中医药大学的学生,他们都认为:是民族精神起了凝聚作用。那么这民族精神究竟体现在哪里呢?我认为就体现在一部经典上,那就是《旧约全书》。而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主要聚集在哪部经典里呢?我看应该是《易经》。

记:您提出中华文化的主干既不是儒家,也不是道家,而是通贯儒、道二家的“易道”,为什么?  

张:中国学术界曾有一场关于“中华文化主干”的急诊,一派主张中华文化的主干是儒家,一派认为中华文化的主干是道家,还有一派主张“儒道互补”,即儒道二家共同构成中华文化主干。我认为,无论是“儒家主干”说,还是“道家主干”说,都是片面的,我赞同“儒道互补”说。可儒、道互补的交点在哪?这个交点才是最重要的。我认为儒家、道家思想的交点就是在“易道”上。

    因为在人类轴心期时代,只有一本书是由符号系统与文字系统共同构成的,那就是《周易》;在中国文化历史上,只有一本书是为儒家和道家共同尊奉的,那就是《周易》;在中国科学文化发展进程中,只有一本书对人文和科学都产生过重大影响,那就是《周易》。《易经》作为巫术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也是中华文化的“活水”;是先秦儒、道二家(当然还有阴阳五行家、兵家等)的理论先导。“易学”作为秦汉以后人文文化的代表,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是秦以后儒、道二家的依托和归宿。所以说《周易》是中华文化的总源头,是中华文化的聚集点!

    《易经》、《易传》、“易学”不仅是“易文化”形成的三阶段,也是中华文化进程的三部曲。它标志着中华文化从巫术文化到人文文化、科学文化的发展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易学史就是一部中华精神文化发生、发展史。

    作为“易学文化”本质的“易道”是宇宙生命的本体理念与生成结构,是开物成务、彰往察来、弥纶三才的大规律、大法则,是天人同构、时空合一、中正和合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易道”构成了中华文化最稳定、最本质的内核,决定了中华文化的面貌、特征和总体走向,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促成了中国人特有的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价值取向、伦理道德、审美意识和风俗习惯。因此,有理由说,“易道”正是通贯儒家、道家的中华大道,是中国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易道”对中华文化各形态、各学科的影响是深层次的,无论是以易理为指导思想规范各学科的学术走向,还是以易符、易图为建构各学科的理论体系,都说明了这一点。中国古代的社会科学、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生命科学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往往或援易为说,或援以入易,从而或多或少地与“易”建立了一种亲缘的关系。

记:您是从事中国哲学研究的,善于把握人的精神层面,能谈谈科技与经济带给人们日常生活富足、便捷的同时,人们精神家园应当如何构建吗?  

张:进入二十一世纪后,人的许多物质层面的病变随着医学发展,解决起来不是一件难事,但人心这方面的疾病或亚健康状态却是越来越难以对治。比如有的人焦虑症、孤独症,还有一种最典型的不良心理:“找不到幸福感”,好多人总觉得“没意思”、“没劲”。我认为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的挑战,就是自我的挑战、人心的挑战,怎样走出这一困境?怎样认识自我或战胜自我?我认为那就是回归自然,走入我们民族的经典。我们民族的经典很多都是对应人心修养来的,所以我们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不一样,中国哲学最大的一个特点是:解决人生切要问题!这是胡适下的定义。这切要问题如果再具体一点,我认为就是:人心的切要问题!这是哲学尤其是中国哲学和中国传统文化所能解决的问题,所应该起的作用。所以说当现代人感到焦虑、孤独,找不到“幸福感”时,不妨读一读《周易》、《老子》、《论语》这些经典,一定会有新的启迪,这对认识自我、战胜自我会有很大的帮助。

记:如今许多现代人陷入无信仰危机,不知道为什么活着,您能就此谈一谈吗?  

张:信仰与文化传统是紧密联系的,西方国家基本上信仰基督教,阿拉伯国家信仰伊斯兰教,东南亚一些国家信仰佛教。传统的中国不是这样,我们古代的信仰中心是“道”,对于道,儒家有儒家的解释,道家有道家的解释,中国后来吸纳了佛教,又产生新的融合,深化了对道的体认。这些,在历代至今的易学论著中均有阐述。当然如果按两汉至清的观点,传统儒学把《周易》看成是儒家的第一经典,划归儒家的话,那么也可以称是儒家的主干,也就是说中国在这一历史时期都信仰“儒”,这个“儒”实际上就是儒教。孔子是儒家的创建者,自汉武帝“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后,孔子被推奉为教主,儒学演变为儒教。从某种意义上讲,透过宗法社会的实质看,儒家学统的“教主”是孔子,而社会正统的教主实际上是皇帝。孔庙、太       庙、天地坛是儒教国家的宗教场所。而各个村里的祠堂就可以说是儒教民间的宗教场所。从普遍意义上讲,儒教实际上就是我们当时的国教,道教虽然也是我们的本土产物,但当时道教不是人人都必信的,而儒教从皇帝到老百姓都在信奉遵行,有了信仰便有了精神,有了精神支柱便有了心灵归宿。所以那时的人能找到安身立命的归宿。而现代人怎样才能寻找到一种精神支柱?这个问题很敏感,但也的的确确存在这样一些问题,为什么许多人去信“法轮功”,信“法轮功”主要不是科学的迷失,不是不懂科学,而是不懂哲学。所以根据冯友兰先生的观点:哲学将来要取代宗教的作用,哲学将来一定要为人寻求、建立精神支柱提供启迪、指导、帮助,成为人类的一种普遍需求。

    我们中国传统的哲学恰恰就是最好的源泉,读一读经典,可以告诉你怎样做人?人怎样活着才有意义?比如《论语》中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言行给我们以启示。我们读这样的经典一定要把书中的人物看作是鲜活的生命,一定是要在同一个层面上与之对话,就象京剧里所唱:“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都是鲜活的人物一个一个向我们走来。比如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仍不改其志,安贫乐道,你能想像他是在怎样艰难的生活境遇中独善其身的吗?这对我们现代人就很有启发,不是说你贫穷就没有精神支柱,有的人贫穷时仍觉得很幸福、很愉快,而现在许多人挣了那么多钱仍觉得没意思,因他们只是为挣钱活着,没有一个精神支柱、没有一个理想支撑,可《论语》里的人物都是为了一个理想而活着。再如孔子为了推行“仁政”,恢复周礼,周游列国十四年,拜访了六个国君,四处碰壁,但仍觉得这样做一辈子活着很值得,“道之不行吾知之矣,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矣。”(《论语》)所以要为一个理想而活,这理想从大的来说就是民族的振兴,还有一种理想就是怎样求得心灵的和合。如果能学到中华民族阴阳和合的精神,你就会觉得不孤独、不空虚,觉得非常自在。我们现代人生活在这世上,应当从内心自我修养做起,也就是“从人做起”,为社会做出奉献(在采访中,笔者通过侧面了解到,张先生在北大“九.一八”的讲座,不但没要分文报酬,自己“打的”出路费,还将现场卖书的二百元钱捐赠了“一耽学堂”义工组织)。曾经有一段时间,北大提出口号“从我做起”,还有一个“修身计划”, “修身计划”提得非常好,古人认为,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大学》)。从传统经典上就可学到许多可操作的东西,但需要智慧结合时代把这些历古不朽的生命格言慢慢从中体悟,如果能扩而充之,推而广之,那么我们世界的就能成为一个太和的世界、仁爱的世界。现代社会最缺的就是仁恕公义之道,大家都在为“利”活着,而不是为“义”活着,不是为理想而活着,仅仅为“利”而活着,就永远求不得心理平衡,因个人私欲是无止境......

记:入世后,一般人认为经济、文化都应与国际接轨,价值取向可能以西方为标准,而您曾讲过二十一世纪文化复兴主体将在东方,请您谈谈为什么?  

张:现在都提出一个接轨的问题,从经济上接轨是一件好的事情,中国加入WTO就是经济上接轨的标志。但文化所表现的价值理念应该是多元的,价值标准应该是多元的。西方文化霸权主义或西方文化中心论那种观念不可取,正因为在那种观念支配之下,所以才有美国一些霸权主义作法。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是受思维方式支配的,西方人以他们的人权规范我们的人权,是不可取的。人文思想的价值标准应该符合本国本民族的利益,要由自己国家的民族文化来决定,绝不能用另外一个体系来评价这个体系。在解决人生问题上,我们的学问跟西方不一样,西方主要是外求,我们主要是内求。比如基督教,祈求于一个远远超越自己的神:上帝。我们人绝对不可能成为上帝,人和神之间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耶稣也只是上帝的儿子,代表上帝说话。但在我们中国文化中不存在这种鸿沟,比如儒教,孟子说“人人皆可以为尧舜”,只要正心诚意,不断修养,你就可能成为圣人;道教讲得道也是这样,只要你积功累德适法修炼也可以得道成仙;佛教也是这样,只要明心见性,功德圆满即可成佛。文化应是多元化的,就象几位老中医所说:“难道我们的京剧就比不过别人的歌剧,我们的太极拳就比不过别人的广播体操,我们的国画就比不过别人的油画......”这是不可比的,是两种价值取向。所以,将来的社会应该是多元的社会,比如说西方人很富裕,你能说他们比印第安人更幸福吗?不一定。说到东方文化为什么会复兴,因我们传统文化有极大包容性,是一种阴阳和合的文化,是以“易道”为代表的文化,中华民族历经五千年屹立于世界东方,文化传统一脉相承,在保持自己主体文化特色的同时不断吸纳融合了外来文化。如印度佛教进入中国之后,与中国文化碰撞交融,形成了中国佛教,产生了带有中国文化气息的禅宗。我们这种民族不会去欺负别的民族,当然也不可能受别的民族欺负。为什么?因我们的文化有很强的包容性,讲究阴阳和合或阴阳的动态平衡,西方则是一种二元对立的文化,二元对立必然有矛盾、有斗争。如果说西方哲学是讲矛盾的话,我们中国就是讲阴阳,阴阳不等同于矛盾,阴阳可以是对立的,但更强调对立之间的和谐,所以说这种文化在未来应该复兴,我不同意那种“三十年河东,四十年河西”的说法,我认为代表东方文化的中华文化的复兴是由这种文化本身内涵、特征所决定的。

    我觉得当代新易家的使命就是在受到西方文化严峻挑战面前,重新确认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承续以“易道”为代表的中华民族传统理念精神,在与西方文化对接中逐步完成中西两种思维方式的双向转型与提升,发挥“易学”统贯人文与科学的优势,消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对立,消解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科学与人文的互补、中西文化的融合,这应是当代新易家追求的目标。 《摘自周易研究网站》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多亦空Lv.2 发表于 2006-1-14 13:32 | 查看全部

易学与人文(转帖)

易学与人文

    自孔子视《周易》为“迁善改过”之书,从人道教训和生活智慧的层面解释卦、爻之义始,历代易学家,尤其是儒家学者,均把人文关怀视为研究《周易》的目的之一。这种人文关怀,表现为方方面面,兹就其中较为重要者略述如下:

忧患意识

   《易经》作为一部形成于殷周之际的占筮之书,其目的是为了引导人们防患于未然,化险为夷,趋吉避凶。因而,在其卦爻辞中,包含了较为深沉的忧患意识。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把这种意识概括为“明于忧患与故”。其曰:“《易》之为书也不可远,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其出入以度,外内使知惧,又明于忧患与故,无有师保,如临父母。”(《系辞传》)“明于忧患与故”,就是使人认识忧患所在及忧患之因,这就是忧患意识。
    忧患意识,说得通俗一点,就是“居安思危”。《周易.系辞传》借春秋末期的著名思想家孔子之口说:“危者,安其位者也;亡者,保其存者也;乱者,有其治者也。是故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大意是说,凡是衰落的,都是由于过去曾经荒淫腐败;凡是灭亡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平安无事;凡是败乱的,都是由于过去曾自以为治理得宜。因此,君子安居而不忘倾危,生存而不忘灭亡,整治而不忘败乱。这样才可以自身安全而国运常新。这是叫人对自己的处境和现状,时刻抱有警惕之心。战国中期的著名思想家孟子用非常精炼的语言把它概括为“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真正作到居安思危,并非容易之事,须从细微处着眼,时时惕惧,防微杜渐。《周易》特别强调“几”和“知几”。照《系辞传》中的说法,《周易》是一部“研几”之书。其曰:“夫《易》,圣人之所以极深而研几也。唯深也,故能通天下之志。唯几
也,故能成天下之务。唯神也,故不疾而速,不行而至。”意思是说,《周易》是穷究幽深事理而探研细微征象之书,只有穷究幽深事理,才能会通天下的心志;只有探研细微征象,才能成就天下的事物;只有神奇地贯通《易》道,才能不须急疾而万事速成,不须行动而万理自至(译文参见黄寿祺等《周易译著》第554页。上海古迹出版社1989年)。 “几”即“微”,就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苗头或萌芽。《周易》认为,这种苗头或萌芽虽然“微”而似无,但却能够预示事物发展变化的方向是吉是凶。正所谓“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六十四章)。用《易传》中的话说即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由辩之不早辩也。”(《坤.文言》)“早辩”即及早察觉,也就是“知几”。能及早察觉,就能防患于未然。

    在《周易》看来,可否做到防患于未然,并不单纯是一个认识问题,还是一个德性修养的问题。《乾》卦九三爻辞说:“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意即君子整日进德修业,到晚上还惕惧反省,就不会有什么灾害临到自己。可见,防患于未然的
关键是谨慎自守,提高道德修养。用《象传》中的话讲即“见善则迁,有过则改”。孔子就是在这一层面上特别彰显其忧患之心的。他说:“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卫灵公》)北宋著名政治家范仲淹,“泛通六经,尤长于易”。正是在《周易》忧患意识的启迪下,他提写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成为中国历代仁人志士自强不息,担当道义的自警格言。

变通意识

    变通意识可以理解为“居危思变”,它是忧患意识的必然发展。如果说居安思危是为了防止由好变坏;那么,变通意识则是努力谋求由坏变好。《周易.系辞传》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变”是《周易》的核心观念之一,所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周易.系辞传》)。
   《周易》强调“变”,有一个基本原则,即“动静不失其时”,“与时偕行”。《周易》特别指出对“时”要有所知。如《贲卦.彖传》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即仰观日月星辰等天象,可以察知四时、季节变化的规律。如《观卦.彖传》说:“观天之神道,而四时不忒。”即仰观自然运行的神妙变化,可以理解四时交替之毫无差错的道理。如《豫卦.彖传》说:“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而四时不忒。”即天地顺其本然之性而动,所以日月运转而无差失,四时交替而无差错。如《丰卦.彖传》说:“日中则昃,月盈则食,天地盈虚,与时消息。”即日至中天必将西斜,月至圆满必将亏食,天地自然有盈必有亏,有亏必有盈,它们都是根据一定的时间而消长存亡。类似的话,《彖传》及《系辞》中还很多,这些都是古人经过对天地自然的观察所获得的关于“时”的知识。
    《周易》强调对“时”要有所知,而“明时”的目的则在于让人们依时而动,“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时行”就是依时而行。既然一切都在时间之中,谁都无法游离于时间之外,那么要想在时间之流中有所进取,就必须顺时而动。有学者指出,人与时的关系,“是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行为与环境的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必然性的关系。顺时而动,必获吉利,逆时而动将导致灾难,主体行为是否正当,并不完全决定于主体行为本身,而主要决定于是否适应环境的需要” (余敦康:《中国哲学论集》第480页,辽宁大学出版社,1998年)。因此,“时行”之“时”,还不仅仅是指年、月、日、时,而是与此年、月、日、时相关的及与主体相关的一切因缘的总和。这就是人们通常所谓的“时机”一词的真正涵义。

    《周易》之中论到“时行”的地方颇多,如《大有.彖传》说:“其德刚健而文明,应乎天而时行,是以元亨。” “应乎天而时行”,就是顺应天道自然的规律,依时而行。如《随卦.彖传》说:“天下随时,随时之义大矣哉。” “天下随时”,即天下众人顺应时变而相随从。如《坎卦.彖传》说:“王公设险,以守其国,险之时用,大矣哉。” “险之时用”,指国君王侯因应天时,设险守国,意义非常重大。如《遁卦.彖传》说:“刚当位而应,与时行也。” “与时行也”即随顺时势,及时退避。总之,“时行”,就是叫人不失时机,因应时变,有所作为。
     依时而行固然重要,依时而止意义也非常重大。所以《彖传》谓之“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其实,“与时偕行”就包含“时止”之义。《周易》中有一《艮》卦,专门讨论“止”的问题,其卦辞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
《彖传》解释说:“艮,止也。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艮其止’,止其所也。上下敌应,不相与也,是以‘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无咎’也。”《艮》卦主要申明“止”义。《序卦》曰:“《艮》者,止也。”《杂卦》曰:“《艮》,止也。”《艮》为“止”,所以《彖传》有“时止则止”之说。但论“止”之卦何以又谓“时行则行”?金景芳先生解释说:“止的意义并不简单,不能以为停止不动才是止。其实止还包含着行的意义在内。这一点一般人不易领会,所以孔子特别加以说明。止于止是止,止于行也是止。我们坚持不懈地干一件事情,就是止于行的止。后来我们发现情况变了,这节事情必须停止,不宜再干了,这就是止于止的止。坚持干什么,是止于行;坚持不干什么,是止于止。两种止实行起来都要看场合,就是要‘艮其背’。这个场合不仅是空间上的场合,也是时间上的场合,而且归根结底是时间上的场合。‘时止则止’时要求止于止,就止于止。‘时行则行’时要求止于行,就止于行。或止于止,或止于行,时是决定性的因素。”(金景芳等:《周易全解》第359页,吉林大学出版社,1989年)
     金先生的解释辩证色彩很浓,意义也很深刻。它表明,艮止之义不仅在于因时而止于所止,还在于因时而止于所守。所以,《彖传》接着说:“艮其止,止其所也。”而《象传》则更明确地强调,君子观《艮》之象,应当“思不出其位”。宋人程颐解释说:“君子观《艮》止之象,而思安所止,不出其位也。位者,所处之分也。万事各有其所,得其所,则止而安;若当行而止,当速而久,或过,或不及,皆‘出其位’也。”(《程氏易传》)“止其所”、“不出其位”,都是指止其所当止。而止其所当止,也就是止其所当守。因此,“止”并非静止不动,而是以止助行,以行成止。
    止于“行”或止于“止”,决定性的因素是“时”,所以说 “动静不失其时”。人若能做到“动静不失其时”,便能顺应事物发展的规律而“时中”。“时中”即“中”而因其“时”,“时”而得其“中”。得其“中”,所谓经也;因其“时”,所谓权也。有经有权,故能变通。此所谓“变通者,趣时者也”。变通趣时,就能顺天应人,推陈出新。《周易》中有《革》卦,专门讲变革,“革命”一词即滥觞于此。而《革》卦之后紧接《鼎》卦,目的就在于彰显“革故鼎新”之义。从这个意义上说,趣时变通,即变化日新。能趣时变通,即是“识时务”。而识时务,能日新,就可以常保通泰。所以《周易.系辞传》说:“日新之谓盛德。”

整体和谐意识

     整体和谐意识,就是追求和保持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变”是为了求“通”,“通”则以各种势力的和谐统一为前提。《周易》讲“三才”之道,就是为了凸显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

      《说卦传》中说:“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道”虽分为三,但核心则是阴阳变易法则。《系辞传》中说:“刚柔相推而生变化。”又说:“生生之谓易。”这是认为事物变化乃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系辞传》中又说:“神无方而易无体”,“阴阳不测之谓神”。这是认为阴阳相互推移的过程没有穷尽,也没有一成不变的模式。但《周易》同时也指出,此不测之“神”恰恰是由于阴阳相反性能之间相资相济,相互补充的结果。也只有阴阳相反性能之间的相资相济,相互补充,才能维系事物的健康发展。此所谓“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系辞传》)。这表明,天、地、人各有其遵循的法则,天道曰阴阳,地道曰刚柔,人道曰仁义。但由于三者均由性质相反的两个方面共同成就,所以又有共同遵循的规律。《周易》追求天人、即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也正是基于此种“共同遵循的规律”。
    《周易》所谓的自然、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统一,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天人之间具有内在同一性;一是天人之间具有相成、互补性。就前者说,《易传》特别强调人对天道的效法,而主张推天道以明人事。《大象传》对六十四卦卦义的解释,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如其释《乾》卦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释《坤》卦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释《屯》卦曰:“云雷,屯,君子以经纶。”释《蒙》卦曰:“山下出泉,蒙,君子以果行育德。”释《大畜》卦曰:“天在山中,大畜,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释《益》卦曰:“风雷益,君子以见善则迁,有过则改。”等等。这些话表明,在“天之道”与“民之故”之间是存在着内在同一性的,人们通过认识和效法天道,就可以从中汲取教益,引伸出人事所遵循的原则。就后者说,《易传》又特别重视天人之间的差别性,而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如《系辞传》说:“天地设位,圣人成能。”“成能”就是成就天地化生万物的功能。又如《泰.象传》说:“天地交泰,后以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裁成”即裁节成就;“辅相”即辅助赞勉。(黄寿祺等:《周易译注》第106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一句话,就是驾御自然界的法则,参与自然界的变化过程(朱伯崑:《〈易传〉的天人观与中国哲学传统》,载《中国传统文化的再诠释》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这些都是分别人道与天道的不同,强调人在自然面前应积极主动,参赞天地的大化流行。

    正因为天人之间的和谐统一不以消解人的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而以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为基础,所以《周易》特别强调,只要人们努力把握天人之间共同遵循的本质规律,探讨阴阳变易的法则,发挥自我的仁义之性,就能安身立命。此即《易传》所谓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做到了这一点,就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周易.系辞传》)。“先天”即先于天时的变化而行事;“后天”即天时变化之后行事。这是说只要掌握了道,其德行就能与天地日月鬼神的变化相一致,也就能预测天时,顺时而动,从而达到天、地、人三者之间的整体和谐。

    《周易》的这种整体和谐意识,站在天道的立场说,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与合规律运动。站在人道的立场说,是“顺乎天而应乎人”的道德理想与“保合太和”的精神境界。在这样的“和谐”中,天与人,自然与人, 便可以超越分别,达到合一。而达到了这种“合一”,也就是真正达到了《易传》所谓的“乐天知命故不忧”。“乐天知命”,即参合天地的化育,知晓主体自我的定分,并在万物与我为一的氛围中超越一切忧患,而其乐融融。这是天与人,自然与社会的整体和谐。此种和谐既是一种美的境界,更是一种善的境界。但它又不仅仅表现为一种境界,还体现为“化成天下”的事功,所谓“天地感而万物化生,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周易.彖传》),即天地交感带来万物化育生长,圣人感化人心带来天下的昌顺和平。如是,则“保合太和”而“万国咸宁”。

[ 本帖最后由 多亦空 于 2006-1-14 13:34 编辑 ]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