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转贴--飓风将转变成天赐的工程 能靠飓风刺激经济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5-9-26 16:2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消息源——国际金融报

这是一篇很有趣的评论。 从中说明,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同样的基本面现象,将导致完全不同的观点。

本文的作者,显然不明了西方经济的游戏规则和规律。 从中国人的理财观念出发,批驳别人的观点。

尽管我们缺乏很多专业知识,对文中不同观点给出一个准确地判断。 然而,通常所说的,美国人“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这些历史的旁证,可以做来一个参考。

究竟谁在分析逻辑上出了问题?

提供一些参考背景和关系

美元的有利地位和汇率的变化作用

* 灾区的重建,费用来自于政府的财政拨款和保险公司的理赔。前者,由美联储开动印钞机,相当于财政扩张政策; 后者,保险公司将从各种投资中(包挂股票,外汇,债卷等金融投资。产业投资,现在在美国的各大基金中占据的份额已经很小很小,而且常常以股票的方式介入。 在华尔街周转的庞大整体金额中,大约几百亿美元的金额,仅仅占据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从而并不能形成对产业投资实质的冲击)回笼资金付出。
财政扩张的资金,来自于世界资本市场,最终通过美元汇率的变化,转嫁到全世界美元持有者。只因为如此,全世界仅此一家——美国,可以以现在吃将来的方式,维持经济的周转和繁荣。

保险公司支付的费用,对于经济的整体而言,只不过这一部分资本投资从虚拟的金融市场,或者泡沫的房地产市场转移到实物产业中,本质上改良了经济结构(尽管也是微不足道)。

++++++++++++++++++++++++

好的经济学家和差的经济学家只有一个区别:差的只能看到看得见的效果,好的则除了看到了看得见的效果,还能把看不见的效果考虑在内 ,飓风袭击美国南部多个城市,造成重大人身伤亡和财物损失,是一场悲剧。然而,有两位经济学家,在CNN财经频道谈论飓风如何“刺激经济发展”,其中一位甚至认为,飓风将变为“天赐”的工程。

据CNN8月31日报道,JP摩根的高级经济学家Anthony Chan相信,长期而言,飓风将刺激整体经济发展,因为受灾城市需要大量的清理和重建工作,这意味着未来12个月内,将产生大量的职位空缺,而这对经济有利。

**外汇论坛同一则消息透露,南卡罗莱纳州大学莫尔商学院研究部的Doug Woodward教授对飓风造成的经济影响有研究。他说:“从个人的角度看,人身伤亡是悲剧;但从经济影响的角度看,我们的研究表明飓风将转变成天赐的工程。”

教授进一步解释,他期望6个月内就会出现基建热潮和新增职位,它们将抵消短期的负面影响。他还说:“自然灾害带来了大量重建资金,而重建热潮则产生收入。保险金和政府援助会大量流入。只要一年工夫,明年第三季度就能看到正面的经济效果。”

那么请大家设想一下,如果只要有外来资金,就可以让湾区各州出现经济热潮,那何必守株待兔,静候飓风这种“天赐的工程”来促成?

两位经济学家应该早就建议,让美国政府向那些地区拨款,甚至印刷钞票运过去。难道这样就不能刺激经济,而非要把大好山河移为颓垣败瓦,才能发挥注资的作用?退一万步,即使要先搞破坏,后才能刺激经济,那也得疏散了人口再说吧。归根结蒂的问题是:飓风究竟造成了全社会的“净收益”还是“净损失”?

我认为这两位经济学家错得离谱。假如没有这场飓风,那些将要用在清理和重建工作上的资金和劳动力,显然会用在别处。换言之,他们本来可以用来刺激别处的经济发展,但因为发生了风灾,不得不转移到美国南部来了。飓风肆虐后,拆了东墙补西墙,掏了左袋塞右袋,全社会的总收益是净减,而不是净增,试问何来 “刺激整体经济发展”一说?

两个世纪前,法国经济学家巴师夏就在他著名的短文《看得见的与看不见的》中写道:“好的经济学家和差的经济学家只有一个区别:差的只能看到看得见的效果,好的则除了看到了看得见的效果,还能把看不见的效果考虑在内。”

其实只是算术:新奥尔良市的一所老房子被飓风刮倒了,用外来的资金再盖一所新的,是“看得见的”经济增长;可那些从别处抽来的资金,同时也造成了别处“看不见的”经济衰退,只不过没人知道那究竟是一所学校、一所医院、还是一所商场罢了。

记得几年前,我与一位坚持认为“灾难能刺激经济”的编辑朋友在酒吧争论,在旁的张五常教授听得不耐烦,一摆手,插嘴说:“一个国家,假如让一半人把另一半人打个半死,然后再花钱把他们的伤养好;然后打个半死,再养好;接着再打个半死,再养好。如是者三次,全国人都死光了。知道他们是怎么死的么?”

五常顿一顿,说:“不是打死的,是饿死的。”在座的其他人大笑。我以为“灾害有益”论已被驳得体无完肤,怎料那位编辑朋友没等大家笑完,就一本正经地辩解:“那当然要保证基本的饮食条件,再去打……”张五常大笑:“你是个天才!”

H大家都明白,在北方居住的常识,套用到南方,会出笑话。 这里很可能也是同样的景象。

[ 本帖最后由 mai 于 2005-9-26 16:29 编辑 ]
灯青卷黄平生慰,
但看西窗半垄竹!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6:25 | 显示全部楼层
鲨版观点 :

比如,作者自以为很有力的支持点(对观点的 SUPPORT)


其实只是算术:新奥尔良市的一所老房子被飓风刮倒了,用外来的资金再盖一所新的,是“看得见的”经济增长;可那些从别处抽来的资金,同时也造成了别处“看不见的”经济衰退,只不过没人知道那究竟是一所学校、一所医院、还是一所商场罢了。

在实物经济中,在中国,很可能是成立的。然而,这一点,在美国显然就是一个不经世道的肤浅认识。 作者根本没有想到,这资金来源,很可能部分来自中国。 也就是说,美国财政扩张拿出来的钱,是从别人那里拿来的。

借,和,还,的方式不一样。 打一个不确当地比喻

一个企业从银行里借了钱,用来扩大生产,成功了,企业赚钱,银行也没有损失,不成功,破产了,银行要买单。这企业,就是美国,银行就是美元持有者。

企业承受的风险,显然大大小于银行承受的风险。
灯青卷黄平生慰,
但看西窗半垄竹!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鲨版观点 :

学过热力学的,都知道封闭体系和开放体系之间的差别。
美国的经济应该看作是一个开放体系——美元的特殊地位,形成了美国与外界资源在意义上的无限交换,就像接通电源的发动机一样;除此以外,世界上任何其他经济体,无论是欧元区,还是日本,或者中国,原则上仍然是一个封闭体系,或者是半封闭体系。 资源与外界的交换是有限的(要以大量的外汇储备支持发出的流通货币)。  
张五常的论点,也是建筑在封闭体系内事物自生自灭。比如,如果一个人的手上受伤出血,输血却取自别人身上的血,就不会出现张五常的逻辑关系。

[ 本帖最后由 mai 于 2005-9-26 16:31 编辑 ]
灯青卷黄平生慰,
但看西窗半垄竹!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6: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两边做
确实是这样,作者的认识局限,导致了似是而非的推断。开放体系,和封闭体系,是两个不能互为参照的体系。

就像,多节电池的手电筒,使用过程中,有效能总是在不断衰减,灯光越来越暗 —— 能量随着使用而不断减少;
然而,接通导线的电动机,就不会出现那样的规律。前者是封闭体系,后者是开放体系。

美国经济,通过美元作为桥梁,让全世界为其输血。大家都认识到,但是,同时也在利用美国的市场, 为自己本身造血。

[ 本帖最后由 mai 于 2005-9-26 16:35 编辑 ]
灯青卷黄平生慰,
但看西窗半垄竹!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美国能做到,就是因为美元的特殊地位。

说穿了,美国创导的全球一体化,就是为了加强美元作为世界货币的功能,让全世界所有的经济体为美国经济提供保险。

缺乏这一点,像目前的欧元,人民币或者日元,只能对区域一体化产生催化作用。

要逐步摆脱大家为美国经济保险的世界经济发展方式,让世界经济和金融减弱对美元和美国经济的依附现状,在各主要经济体没有能力改变目前的游戏规则之前,比较有效的方式是,通过整合,建立区域经济一体化。 各区域之间,形成相对封闭的体系,通过体系的边界,或者桥梁,与外界交换和交流。

欧洲正在完善。亚洲正在开始。

显然,这样做,不符合美国正在追求的国家利益。

为此,美国就以各种方式方法,破坏各个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欧洲经济和美国经济,已经难以区分,加之信仰和理念的一致性。 美国不会尽力阻止欧洲经济一体化。但是,其他的,就不那么好说了。以这一线索,来看世界上发生的事情,就比较清楚了。

比如,中国,基本上完成了与东盟的经济一体化框架,正在和南韩共同努力,创导东亚经济一体化的整合过程。 美国,就利用东亚国家和经济体之间的历史问题,如,中日,朝鲜/南韩与日本,大陆和台湾,原来还有中俄之间在远东的历史问题,抓住并控制日本这个主要的经济体,从而阻击东亚经济一体化进程不可逆转的形成。

然而,美国的经济实力,已经大大减弱了——具体体现在经济总量的份额越来越小,其市场已经不能满足全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为此,难以阻止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开展。

l举例说明:
比如,要阻止中国和东盟的经济一体化,美国就必须为东盟继续提供充足的发展市场,在利用中国的同时,也必须为中国提供必要的市场份额,但是,美国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灯青卷黄平生慰,
但看西窗半垄竹!
发表于 2005-9-26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个人浅见是飓风对美元整体是害大于利, 否则美国科学院应研制多几个飓风吹吹美国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主体,以美国作为全球一体化的主体作为参照,最终必定是能够提供主要市场的经济体。 区域经济的一体化,最终也必定由提供主要市场的经济体为主导。 因为,其他的两大要素,技术和资本,可以逐步积累提高的。 欧洲,以德国,法国,英国,三个相当的主要经济体为主导。由于,这三个主要经济体,在能够提供主要市场的同时,也具有提供资本和技术两大优势的能力。 为此,整合过程比较顺利。

然而,这三个主要经济体的能力,依然受到限制,随着欧盟的扩展,整合过程将使越来越难。 欧盟,显然在近阶段,脱离了自己的实际能力,有些急于求成,过于快的扩展了。

亚洲,目前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满足市场,技术,资本三个要素。 为此,现阶段整合比较困难

上面提及,最终是市场,而不是资本和技术,作为主导(比如,中国和东盟之间的整合过程)。 因此,日本不甘心于这样的发展,但是有提供不出必须的市场份额,认识上处于转折点时期。 所以,现阶段闹问题,也特别起劲。
灯青卷黄平生慰,
但看西窗半垄竹!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6:39 | 显示全部楼层
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趋向逐渐减弱,区域一体化的趋向开始加强,作为全球一体化的桥梁,美元的汇率,也将必定逐渐趋向弱势;

欧元,也必将随着欧洲区域一体化的进程快慢而震荡;

日元,由于日本先天不足,不具备作为亚洲经济一体化的主导经济体资格,因此,将随波逐浪。 以后,趋向于转化为类似加元和澳元一样,带有一定独立性,但是追随关联度更高,主导性更强币种,的小币种。

这就是,我们讨论这一篇读起来有点哭笑不得文章后,带来认识上的提高
灯青卷黄平生慰,
但看西窗半垄竹!
发表于 2005-9-26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
 楼主| 发表于 2005-9-26 16:4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会不同意,全球一体化趋向的减弱这一观点。其实不难理解。 政治视为经济服务的。中国,欧洲,俄罗斯,以及印度,巴西,都希望形成一个多极世界。没有经济上的多极性,就没有政治上的多极性。 多极世界的发展趋向,就是对抗全球一体化的发展。
灯青卷黄平生慰,
但看西窗半垄竹!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8-22 07:15 , Processed in 0.047039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