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多数投资者都是怀着强烈的自信心和对未来美好的憧憬投身到这个充满诱惑力的金融市场中,为的是得到丰厚的收益.证明自身的价值和实现短期创业的梦想。在从事这项活动时,大家都会通过各种途径了解和学习跟这个市场有关的知识及技能;铭记严格止损和顺势交易这两个生存的基本原则;在清醒意识控制自身情绪和不良行为习惯的重要性后,亦会努力去知行合一。尽管如此,但多数投资者最终并未得到期望中的结果,市场在给予高额回报引诱的时候,还是无情摧毁和吞噬了多数人的梦想。细探其中的原因,一方面市场本身就是一个博弈的场所;一个具备超强个人素质和足够聪明才智的愚者游戏的地方;另一方面,还是因为多数投资者未充分理性的看清这个市场,以错误的理念和不恰当的行为方式从事了这项活动。
我们每个人学会走路后就在逐渐养成一种习惯,一种用感知和思考支配行为的习惯。长大了,更是要在每次做出行动之前深思熟虑权衡预期一下,以期得到既定结果的同时还能被其他人乃至社会肯定,以此好给自己的成熟打上信服和赞赏的标签。诚然,这么做在生活中并没有错,这种习惯本身就是我们摆脱危险谋求生存的需要。要不然,我们还只能靠在山洞里来躲避暴雨和猛兽的袭击;因为玩火而被烫伤。中国有句古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亦有谚语:早知三天事,富贵一万年,凡事预则立亦是众多成事者的总结。在金融市场,众多投资者依然遵循着这种习惯,认为只有预知了未来价格的走向,才能获得收益和成功。这种想法对多数投资者而言只是一种愿望,要做到这点不是没有可能,但却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办到的,因为这个市场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干扰信息和意外的发生,它们会时不时的来干扰和防碍你做出正缺的预期。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无法保证正确与否的预期也是市场用来掠夺个人财富的工具。索罗斯先生在其《金融练金术》一书中反复强调:所有的投资大众都不能保证他们的预期是正确的。尤其在市场具备反身性这一特点的论述中强调了这一点。书中写到:所谓反身性,它表示参与者的思想和他们所参与的事态都不具有完全的独立性,二者之间不但相互作用,而且相互决定,不存在任何对称或对立。人类认知活动具有本质的不完备性。人们只能在一个不断批判的过程中接近真理,在这个过程中的一切判断都只是暂时的有效并且都是证伪的对象。因为因果链并不是从事实导向事实,而是从事实到认知,再从认知到事实。如果在事实和认知间存在某种对应或是等价关系,这当然不至于会产生任何认知事实所难以克服的障碍,不幸的事这种假设无法成立,因为参与者认知所涉及的多数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本身取决于参与者认知的情境。预期的作用在金融市场中表现最明显,买卖决策依据来自对将来价格的预期,而将来的价格又反过来受制于当前的买卖决策。市场能精确预期未来的发展,并不是目前的预期与将来的事件相符合,而是未来的事件由目前的预期所塑造。请特别留意这句话:参与者认知所涉及的多数不是事实,而是一种本身取决于参与者认知的情境。在我看来,索罗斯先生想说的是,在金融市场,当前的事件并不一定是未来价格波动的主要推动力量,这取决于市场主要力量对未来的预期。另外由于参与者本身认可的认知可能就是错误的,那么根据这种错误的认知所做出的结论也可能是错误的,市场的每次波动都是来自对各种预期的修正。认真回顾一下我们所有犯下严重错误的交易,是不是市场每次都在利用我们的预期,让我们追在了振荡市的高位或是低位。
总而言之,因为无法保证我们的预期每次都是正确的,那么对实际交易而言,预期就是一个最大的干扰因素,以这种存在错误可能的主观臆断做为交易的依据,会使交易远离市场,处在危险之中。预期对交易产生干扰以至于影响交易结果的例子很多,最常见的是:拖延甚至放弃了止损;价格还没有走到头却逆市入场等等。这些错误行为皆是因为认为价格会如何而造成的。那么即时顺应市场的变化是交易的唯一选择。
[ 本帖最后由 沙骆 于 2005-7-3 22:56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