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索罗斯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5-3-7 15:16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2cn.com
第三节 渗透苏俄

索罗斯于1987年决定在苏联创立一所慈眷机构。在那一年3月,也就是在苏联官方释 放持不同政见者的代表人物安德烈·萨哈罗夫之后的三个月,索罗斯着手与苏联商量允许他 在该国建立一个基金会的事,他的最大愿望在于促进苏联经济改革。

那年索罗斯向在美国的苏联政治避难团成员征求意见。亚历克斯·哥德华是一位在莫斯 科出生的科学家,在苏联他是一位有根长历史的持不同政见的人物,他在纽约索罗斯的公寓 垦第一次见到了索罗斯。哥德华和他的朋友们都怀疑索罗斯的主张,他们说:“我们确实持 否定态度,我们认为你这种努力很快会被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折腾掉,无论你多么聪明,他 们都将盖过你。”但索罗斯对这种说法颇不以为然。

事实上,索罗斯成功了。1990年,他在苏联建立了公开的慈善基金会)在拉脱维亚和 立陶宛也建立了一些类似的机构。索罗斯通过这些基金会提供商业和管理培训,并向学者、 学术团体和英语培训提供赞助。管理培训方案是由索罗斯的老朋友黑塔·赛迪曼制订的。该 方案旨在训练从阿尔巴尼亚到苏联的东欧地区的商业管理人才。

1992年12月,索罗斯宣布了他的一个大的赞助项目,即捐赠1亿美元资助在前苏联的 科学家和科学研究。这毫捐赠旨在减缓人才外流。当时,已有5万名科学家,放弃了他们的 研究工作,离开了前苏联而到利比亚或伊拉克从事待遇丰厚的工作。因此索罗斯此举意义之 大可见一斑。

自1987年索罗斯创办索罗斯慈善基金会(它遍布欧洲东部)以来,他的花销飞涨,特 别是当他在布拉格和布达佩斯成立中欧大学之时。中欧大学有来自22个国家的4oo名学 生,它的成立实现了索罗斯梦寐以求的愿望。至1994年,索罗斯慈善帝国已大大扩展,分 布在26个国家,为此他已在过去两年里抛出5亿美元,而且他已组织发放另外5个亿美元 的款项。

一些冷眼旁观者认为,索罗斯办慈善的唯一目的,是为获得更好的信息以便进行审慎的 投资。一位怀疑者注意到,在索罗斯为他的基金会举办的招待会上,出席的有一些基金会所 在国的内阁部长。卢那扎斯卡,他仍然说:“索罗斯通过他的基金会能更好地了解世界经济 的运行方式。当他通过他的基金会开始投入资金后。他就胜券在握了。
 楼主| 发表于 2005-3-7 15:1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节 四处出击

1992年突袭英镑的行动使索罗斯吸引了许多新闻媒体,后者想了解他的投资方式。他 无意泄密,因而他运用一套策略:即让记者与他在东欧虚延岁月从而达到让媒介分散注意力 之目的。结果,记者们花在他的援助项目上的时间很多,而用于了解他投资方式的时间却少 得可怜。

英国一电视台1992年12月3日的电视报导,似乎可详解索罗斯的援助过程,因为电视 台人员正在飞往布拉格的飞机上与索罗斯畅谈他正在进行的一小笔投资。“花在投资项目上 的精力占了我的百分之八九十,我每天与我的办公室保持联系,但事实上我不作任何决定, 有专门的人从事此项工作……我觉得赚钱比花钱容易。

说到这儿,乔治·索罗斯不禁露齿大笑。

飞机在布拉格机场降落。索罗斯下了飞机,一群捷克电视记者蜂拥而上。有记者问索罗 斯是哪一种类型的资本家。“我认为我不是一名商人,我投资别人经营的商业,因此我是一 位名符其实的评论家,在某种程度上你们可称我是世界上薪水最高的评论家。”镜头摄下了 索罗斯哈哈大笑的样子。

当索罗斯在布拉格走走看看,视查他的慈善基金会和中欧大学时,他表示相当满意。 “我已有了我所需要的钱,因而我想促进我的慈善活动。我正在考虑尽快把2.5亿美元筹 划好。”

2.5亿美元?

几乎没有人能象索罗斯那样不假思索地给出这么多钱。

中欧大学的开学典礼出现在了电视屏幕上。迈卡伟·哈韦尔这个以前的持不同政见者而 今已是总统,索罗斯就站在他旁边,手斜插在口袋里,用左手打手势致意。

“我五年来每年交付500万美元,总共是2500万美元,给这所大学。我们现在的投入 水平将远远超出这个数字。”

听众中懂英语的学生立即发出热烈而持久的掌声。

索罗斯想避免因自己的援助项目而成为时尚人物,虽然他需要理解与尊重,但他一直坚 持不把他的照片挂在他所赞助的学校中。对运用他自己的基金会去传播他的思想这套作法他 也不十分感兴趣。即使在布达佩斯的中欧大学图书馆(该馆以藏书丰富著称),也没有一本 索罗斯的书,学院本身名叫中欧大学院而不称为索罗斯大学,“我不愿死后留名,”他曾大 声说过,“我只想影响今日之事。”

就自身而言,赞助比赚钱幸福得多,他的生命有一种更为崇高的目的。如果东欧和前苏 联的许多人把他看成一个道德崇高的人或圣诞老人,这倒挺适合于他。当评论家们对他赞不 绝口时,索罗斯拂袖而去,就当他们是一群在他身边嗡嗡地飞来飞去的无害的苍蝇一样,他 是受一种使命感驱使的人,希望成为重要人物,成为行动十分随意、能够掌握自身命运的 人,对于他的慈舍基地他曾欣慰他说过:“这使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什么是满足,这种满足感 不是金钱所能带来的广

索罗斯帝国的扩展,其速度非常之快,范围非常之广,索罗斯似乎感到他随时应在任何 地方出现。他很难固守一个计划。头脑中一个念头可能使他在最后一分钟改变计划,这使原 来为他准备飞行的人恼怒不已。1992年底,他原定从阿尔已尼亚的地拉那飞往维也纳,但 半他上了飞机后,他突然指着操纵杆说“飞往伦敦”。

飞行员做了一个鬼脸,笑了笑,想起为飞往维也纳他已作了两小时准备。

“索罗斯先生,”飞行员说,“你是我们所遇到的最富有挑战性的人物。”对此索罗斯 笑了笑。

不断地从一个项目进到另一个项目,索罗斯似乎正忙着弥补失去的时光。一些零零碎碎 的项目,不管多么重要,都不能像大项目一样吸住他的注意力。他一心想留下印象,而且是 马上,“他总想开始薪的项目,”迈克罗丝·韦萨利解释道,“如果某事已人轨运转,他对 此并元多大兴趣,他的决定并非总是最好的选择,但他能够纠正自己,因为如果他看到某事 不利时,他就承认它。

泰勃·韦木在匈牙利与索罗斯一直有业务上的联系,泰勃追寻索罗斯的援助动因直至索 罗斯“证券交易所的大脑”……在谈一句话的时候,他会改变主意。这似乎是一颗宜于证券 交易的心,上午9时半你买一些棉纺工业,10分钟后你又卖出所有一切,同时买进一些完 全不同的东西,如果我们长时间地谈论工作效果不明显,他总有点不耐烦。

至1994年春天为止,索罗斯已在西部为他的援助项目赚了一大笔贷款,被新闻周刊戏 称为“元帅计划”。一般而言,正取得好成绩。但索罗斯明白在东欧及前苏联真正开放之前 他仍有许多事情要做。

尽管索罗斯与基金会的全体人员公开宣称,赞成西欧政府及非官方公司将最终取代索罗 斯基地的种种努力,事情真相却是由其他公司完成他已有的事业,索罗斯对此内心不满。他 很少考虑政府援助,认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实例亦不过如此而已,因为这种帮助只会有 益于赠与者而不利于受与者。”他在斯特拉斯堡对一位欧洲议会的官员说:“实际上你不能 干任何事,你元力改变东欧。

索罗斯已经有了自己的优势,即成为一条孤寂的狼,能够自作主张,而不用把他的主张 提交给别人去求得赞同。杰斐热。萨奇是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曾任波兰和俄国政府经济改 革顾问,他说:“乔治·索罗斯……操作方式十分灵活,不存在在无限危机之中现金的反复 折腾,因而一小笔钱用处大增,可支付任何人的飞行费。旅行费,世界银行可能要花两年使 时间才能使事情运转,而乔治一夜之间就可给飞机票。”

由于极为慷慨的赠金,索罗斯的大名已传遍了全东欧和全苏联。一家商业周报载文称他 为“从莱茵河到乌拉尔山脉之间最具影响的公民。”

但尽管声誉鹊起,到20世纪90年代初索罗斯因其援助计划进展缓馒而略显低沉。起 初,他希望点燃一根火柴以激起一场革命,“我感到我汲取的泉水的深度比我实际预备的要 深一些,正因为如此,泉已趋干涸,人也十分疲惫。”
发表于 2005-3-7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去买 《金融练金术》了,谢谢,刚才看了看网络版,不错
 楼主| 发表于 2005-3-7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六章 索罗斯的心声

名声意味着不断地彼人认出,意味着不断地按到从传媒打夹的电话,意味着个人欢乐的 终结。名声同时还意味着一个人投资生涯的死亡。
 楼主| 发表于 2005-3-7 15:18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媒体观念

在从事商业活动早期,乔治·索罗斯认为出名并不是什么好事情,甚至可能会毁掉他。 名声意味着不断地被人认出,意味着不断地接到从传媒打来的电话,意味着个人欢乐的终 结。名声同时还意味着一个人投资生涯的死亡。

因此在华尔街,他避免抛头露面,也就无足为怪了。

按照纽约《格兰特利润率观察家》杂志主编詹姆士·格兰特的话说,索罗斯并不是独自 生活在阴影里,华尔街地区的大多数人也如此。在华尔街流行的观点是“像蘑菇一样,或许 财产只适于在黑暗中。华尔街的人们并不想有一天在《纽约时报》上去说明他们怎么样去赚 钱。他们也不想让世人知迈自己有多少钱,因为他们知道:“说不定哪一天,随着政治风向 的改变,尊敬就会变成嫉妒,人们会对你一天到晚不停地查问。”

在早期,避开传媒也很容易。报道商业活动和商界人物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没有多大的 吸引力。这些商界人物在董事会的会议室里可能是手段高明的事业家,在华尔街可能是巨 头,但是,传媒却认为他们缺乏鲜明个性、没有吸引力,缺乏争论性和引不起读者的兴趣。 直到1984年,颇具争论性的汽车大亨李·文柯卡的自传出版,使大多数读者对他的商业生 涯有了大致了解,商界人物第一次成为人们感兴趣的一族。在艾柯卡的书出版之后接踵而来 的是,传媒对商务活动及其领导人的密切关注。

在70年代和80年代,索罗斯似乎对新闻界的宣传不感兴趣。新闻界在很大程度上也忽 视了他。偶尔有一次,在1975年,《华尔街日报》登载了一篇报道,在头版简要地介绍了 他的生涯。然而,这样一个让他自我表现,树立公众形象表现自己的机会,索罗斯还羞羞答 答地加以推辞。70年代未80年代初,他曾受电视台之邀参加了一系列公开讨论会,进行股 票分析。除了几个固定场合外。索罗斯不肯再吐露出更多的信息。

对于索罗斯的朋友来说,围绕投资者的这种沉默不是来自索罗斯,而是来自华尔街。有 人认为,正是投资集团出于对他的辉煌成就的嫉妒,他们极少向记者们提及他,因此,据他 的朋友们说,商业传媒对索罗斯几乎一无所知。这种状态的缺陷在于:当索罗斯真正受到传 媒关注时,舆论完全是倾向于他的。

虽然以前出现过有关索罗斯的文章,但是,只是在1981年6月,当索罗斯成为《公共 机构投资者》杂志的封面人物时,他才受到了公众的广泛注意。 在杂志中介绍他的文章充满了夸大其词的话语和哗众取宠的措词,称索罗斯是“世界上 最伟大的证券经营者”。这句话在人们心目中投下了一目光环。在读者的印象中,索罗斯是 一个难解之谜。“不管是他的个性,还是他的个人成就,索罗斯带给人们的都是神秘。除了 他偶尔出席电台的公开讨论外,在华尔街或者在证券金融界,一般人很少知道这位隐居的公 司经理,更别说有多少人知道他的经历。”

“他的经历更增添了一份神秘感,这就在于:没有人能确切地知道索罗斯在什么地方投 资,或者从事一项投资活动他会持续多久。作为海外投资公司的经理,证券与汇兑委员会不 要求去登记注册。他避免同华尔街的行家们接触。那些在商业活动中认识他的人都承认:他 们从来没有和这个人十分密切地交往过。至于声誉,普遍认为他对此毫不在乎,他生活得很 愉快。

毫无疑问,《公共机构投资者》的报道是具有积极作用的,但随后发生的事情却让索罗 斯怀疑,受到新闻界的关注是否值得。这篇报道之后的接连数月,索罗斯遭受了巨大的痛 苦,这是他商业生涯中唯一亏损的一年。1982年,在雇用詹姆士·马奎之前。索罗斯很清 楚地向他讲述了他“走出证券市场”的整个经历,那时心里不是滋味。 “对于乔治来说,这(新闻界的宣传之后紧接是证券市场的逆转)几乎是有因果联系 的,”马龟兹说,“乔治相信对自己报道的危险,他也懂得这可能使一个人坐在以前的荣誉 上观望,而不是参与。他认为他已经分享了……他所知道的和怎样通过新闻媒介与其他人投 资,并注意他能从中得到的东西。不仅仅这些。在这个过程中,他失去了一些长期投资者和 朋友,因此,他进入了一个非常秘密的阶段。

1983年和1984年,作为索罗斯的得力助手,马龟兹经历了这个“秘密阶段。

在那段时间,新闻记者经常打电话到量子基金会,想了解公司的运作情况,或者索罗斯 和马龟兹对某一消息如何影响华尔街的看法。在马龟兹加入基金会时,索罗斯明确告诉他不 要和新闻界接触。“我和新闻界的最后一次联系,是在1983年元旦,我去和乔治·索罗斯 工作的那一天,”马龟兹说。

马龟兹是一个友善的人,尽管索罗斯这样告诫他,他还是喜欢和记者们交谈,接他们的 电话。在马龟兹看来,在公众面前有一定的影响力是很重要的。他明确地告诉新闻记者,对 他的讲话的报道只能在隐蔽的位置。“我对记者们说:‘我告诉你们我知道的事情,或者我 认为我知道的东西,但决不是要为它们找到归属。’”他和量子基金会都不能被引用,这是 他的规定。

索罗斯或许感觉到了马龟兹同记者们的谈话,但是,他从来不过问。此事有时候,马龟 兹确信索罗斯知道他是某一信息的来源。“他经常以某种方式告知我,我是某种事情的后 台,他会说:‘哎呀,这篇文章听起来好像就是你写的。’当某一天,我从他那里接受了什 么东西,接下来,可能就会出现在了报刊杂志上。”

1984年,阿兰·拉裴尔进入索罗斯基金会时,他也被告知,不要和新闻界交往,他遵 守了这一纪律。“我们索罗斯基金会被认为是秘密性的,我觉得这样很好。通常,我们采取 的策略是恰到好处的。只有到最后,你才能让别人知道你在做什么。”

为什么呢?

“因为人们会抢先起跑。如果你经营一个全球性的公司,那么,你不希望人们很轻而易 举地追上你。如果人们知道你在做什么,你想购买什么东西,他们就会先于你去购买,这只 会弄糟你的计划。”

索罗斯的客户都在国外.而且都是些“很秘密的”,客户按照拉裴尔的说法,“他们都 不愿意在报刊上看到自己的名字。”

因此,在80年代初期和中期,索罗斯的新闻政策就是排斥,他没有代言人,也不搞新 闻发布会。“我们需要的,是安安静静地来,安安静静地去。’“拉裴尔说。 1987年9月,索罗斯接受《幸福》杂志的采访,这次采访是唯一的一次例外.但却造 成了严重后果。杂志封面标题为“股价太高了吗?索罗斯预言美国股市将不能出现逆转,日 本市场也同样如此。此后不久,华尔街股市暴跌。

“这正像你们在《体育画报》封面的出现一样,”拉裴尔说,“你们队喜欢赢得世界 杯,然后迅速地消失。我们稍稍开个玩笑:在杂志封面上露露脸,却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楼主| 发表于 2005-3-7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著书立说

为了达到他的其他一些目标,特别是扶持在东欧和其他地方的公共团体,索罗斯不可能 完全地保持隐秘状态,因为他希望受人尊重。他希望那些愤世嫉俗的人把他视作一个严肃的 思想家。他知道,如果他有一个更良好的公众形象并且为公众利益说话的话,那么,这对他 在东欧所作的慈善事业大有神益。

他似乎是在和自己进行一场拔河比赛。一方面,从投资方面来看,要把自己拉向隐秘; 另一方面,从慈善事业方面来看,要把自己拉向公开。他下面的一段话,是对这种拉伸力最 形象的刻划:“自我暴露是极具破坏性的,但是,我性格的一个缺点,这一点我还没有完全 看透,就是急于自我暴露。·他的反馈理论使他站到了投资市场的最上层,现在一1987年 ——他准备让公众更好地了解自己。他运用了他最强有力的资源,即他的思想。因为他确 信:在世界思想中为自己找到位置的时机已经成熟。这个位置在过去曾经被否定过,那么, 现在怎么样了呢?

很久以前,他就想出版一本书,对人类的思想作点贡献。但他知道他必须把自己的思想 向公众表达得更清楚。“人们没有完全理解我,”他有一次说道,“因为我还不擅于表达这 些复杂的思想,而且这些思想很复杂。

然而,对他来说,出版一本哲学书仍然是一个元从捉摸的梦想。他或许可以出版一本解 释他的金融理论的书。然而,在投入写作之前,他犹豫了。他担心:公开自己的金融理论, 让公众来仔细审查,这似乎是在自吹自擂。如果这本书出版以后,他又遭遇一次更可怕的证 券市场的逆转,那慈善事业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到那时,公众会怎么说呢?他们又会怎样来 看待他的金融理论呢?

不管怎样,他决定投身于写作。

最终《点石成金》一书的草稿大体完成了。他开始为它的公开出版作准备。早在1969 年,他就将这本书的部分章节给同事们看过。一些人吸收了这些思想但不发表意见,一些人 认为它4卜常难懂,极少有人作过具体评述。他们知道索罗斯对他的作品喜欢听表扬意见, 而不喜欢批评。

看过这本书的最早版本一一一实际上是一些松散的手稿一一一的人是吉米·马龟兹。 “他把这些笔记给我看,这些东西非常难懂,非常难懂。对许多人来说,这是最好的安眠 药,”詹姆士·格兰特是纽约《给予物利润率观察家》杂志的主编,华尔街地区头脑机灵的 人物之一,他对《点石成金》评价极低:“我试图去看(这本书),可是看完了仍然是两手 空空,或者说,头脑里一片空白。从中我找不到一个特别清楚的解释。

另一个看过一些原始章节的人是阿兰·拉裴尔。“这本书是给研究生读的,不是一般的 读物。我们必须像他那样读每一章的每一部分。坦率他说,它不那么刺激。从读者的方面 看,它不是告诉你怎样在十天内赚一笔大钱。他前后跳跃性极强,他不让任何人来修改这本 书,我认为这是一个错误。西蒙·斯库斯特出版公司想让一个职业的编辑去改写这本书,使 之达到出版水准,但索罗斯拒绝了。

说手稿缺少一个改稿人,这也不完全正确。柏荣·文是索罗斯的一个交往时间很长的朋 友,是在摩根·斯但利地区的一位美国投资战略家,对这本书他作过重大修改。“他写出草 稿,然后,我对重写提出建议。并且我也作过重大地修改和润色……有些人说这本书仍然无 法阅读,而我对他们说:‘你们应该看看以前是什么样子。”

起初,索罗斯想把这本书命名为《繁荣与萧条》,但柏荣·文告诉他不要用这个名字。 “那早就是陈词滥调了。这个名字似乎要求这本书什么都包括进去。

索罗斯非常担心读者会误解这本书的写作意图。他出版这本书,不是指导在华尔街的人 们怎样去赚更多的钱财。读者可能会在书的每一页去寻找投资秘密;但是,他并不是想去帮 助别人赚钱。他写作只有一个目的:向读者介绍他的金融理论,这个理论是关于世界有机体 怎样运作这一系列整体理论的一部分。他说,他是在运用自己“在证券市场中的实践经验, 提供了一种从整体上研究历史过程,特别是现代历史运动的方法。”

首先要意识到的是,要使公众对他的观点感兴趣,索罗斯必须使自己能被别人理解。他 必须以一种别人能理解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理论;他也必须明确他说明,作为一个投资者, 他是怎样运用自己的理论来作决策的。

如果他能做到这些,他或许能打开一扇通向他人心灵的窗口,他期盼已久的被人尊敬也 就会接区而至。如果他不能做到这一点,他就只能弄得人们摸不着头脑,也就不可避免地让 大多数或全部那些焦急等待着的人们失望。然而,评论家们认为,这本书存在着严重问题: 在金融界里,并没有为索罗斯赢得很高的声誉。

原因很简单。

索罗斯确信:他这种非凡的金融才干,和已有的公众名誉越来越不相称,他可能会继续 生活在阴影中。他也确信,《点石成全》的出版,可能会提高他的声誉,用不着更多地站在 新闻界的镁光灯下。

他打算找出自己的失误所在。

1987年,当《点石成金》出版的时候,索罗斯希望金融界及其外围会尊敬他。但作为 一个知识分子,他感到被抛弃了。然而,这本书并没有给他带来光明,新闻界对他包含在这 本书中的观点漠不关心。当索罗斯意识到人们感兴趣的是他的投资策略而不是他的理论的时 候,他感到了一丝失望。

当西蒙·斯库斯特出版公司与他谈及提高这本书的影响的时候,索罗斯认为,他正行进 在同新闻界进行理论探讨的过程中,而不是把自己暴露在他商业生涯中已经避免了的各种问 题上。

“你必须走出来公开宣传这本书。”出版社的一位高级编审告诉他。

“不错,我猜想只有如此。”索罗斯勉强地回答。“我应该做什么呢?”

“哦,”出版社的人解释说,“你应该让《幸福》杂志、 纽约时报》和其他报刊杂志 来采访你,我们去为你联系。”

索罗斯以人们将会计对他这本书来采访而安慰自己,这是一种相当天真的想法。他的几 个助手也给他作了分析:“不会的,他们不想跟你谈你的书。他们想知道你最近购买了什 么,这是他们要问的东西,这也是他们想知道的东西。

一个星期五的下午,索罗斯和几个公司经理在开会。他突然宣布他要去赶开往华盛顿的 火车。

“我准备上‘华尔街一周’节目,”他似乎有些自豪,“他们准备讨论我的书。

阿兰·拉裴尔是在场的一个经理,他知道索罗斯不看电视,但他试图从电视台得到帮 助。

“你知道这个节目是谈什么的吗?”

“当然,他们想讨论我的书。”索罗斯显得很自信。拉裴尔再次说道:

“乔治,他们并不是想讨论你的书。他们想知道你准备买什么,你最喜欢的股票是什 么,他们会问你许多你不想理睬的问题。”

“不会,”索罗斯说,这次他的声音不再那么自信,“他们会讨论我的书。”

那天晚上,索罗斯出现在电视节目中,果然两分钟的诙谐之后,问题就向他提出来了:

“你喜欢的股票是什么?”

不管怎样,索罗斯还是有所准备。

“我不想告诉你。”

结果他没有告诉他。

不管怎么说,这次采访是他酋次进入公众生活的世界。但是,对此他并不觉得很舒服。 索罗斯又进入了一个让他吃惊的圈子。

唐纳德·卡兹写情绪索罗斯,说想采访他。但是,找到索罗斯是件很困难的事。这位作 家似乎已使尽了浑身解数,直到他知道索罗斯写了一本书,后来他对这本书这样描述道, “这是一本十分费解的但有时却使人吃惊的杰作。”。

卡兹给这位投资者写了封长信,恳求给他一次采访机会。他的请求表面上很令人高兴, 谁能拒绝一个读者,拒绝一个声称读过你的书的人呢?几天后,索罗斯给予了卡兹仅10分 钟的时间。其实,他不完全相信卡兹读过《点石成金》。

卡兹到达索罗斯公司办公室后就被带到一间满是书籍的等候室里,这里有诸如《定量风 险评价规则》和《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学: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之类的书,他还发现 了一本中文书和一本关于一个画家的书。不久,索罗斯走了进来,身着一套很漂亮的灰色西 装,看起来很高兴。他陪着卡兹走进他那间宽敞的办公室。

然后,索罗斯开始提问,问题提出来更像是一种陈述,带有犬儒主义或者怀疑的色彩。

“哦,你说你正好看了我的书?”

卡兹说他已经看过,但他感觉到索罗斯充满疑心。

“你理解了吗?

不管卡兹回答了些什么——他不能提供任何线索——这使索罗斯确定了与这位作家谈话 的策略。他和在华盛顿电视讲话中观点一样,他只关心哲学问题,对赚钱丝毫不感兴趣。

“我真正的兴趣在于真正的分析,”他对卡兹解释说,“这是我关心的理论。我在市场 中的成功,仅仅给我提供了一个基础,因此,人们会重新看待我。我对找寻新的客户没有任 何兴趣。,,

然后,索罗斯咧嘴一笑:“而且,我确实没有打算通过这本书发财。”
 楼主| 发表于 2005-3-7 15:1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十七章 大崩溃

对市场连续变化趋势的信事变得比对市场容量的依赖更大。
 楼主| 发表于 2005-3-7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一节 流血的预测80年代中期,股市的牛市使许多投资者获得了几十亿美元的收益。其中,收益最多的是乔治·索罗斯。

1986年,量子投资公司的财富增加了42.1 %,达到15亿美元。索罗斯个人从公司中 获得的收入达2亿美元。

1985年和1986年,他为个人及其海外投资集团积累了25亿美元的财富。

1982年8月到1987年8月,道·琼斯工业指数从776、92点攀升到2722.42点。按照索罗斯的反射理论,股市将攀升得更高。因为那些狂热的投资者将使股市进一步升高。

但是,依据自己的理论,索罗斯知道,股市暴跌的局面迟早会出现。这只是一个时间问 题,当然它不可能马上到来。

同时,9月2日的《财富》杂志封面刊登了索罗斯肖像,他宣称:股市并不见得好,特 别是日本。

他说:“股票升了再升,已脱离了价值的基本准则,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股票一定会低 迷。因为股市价格过高,说明不了股市不能持续下去。如果你想知道美国股票价格如何过高 的话,看看日本的就可以。”他在华尔街重复着上述观点。

为了适应日本结算特点,东京股市进行了调整,但日本股市的收益率1987年10月仍为 48、5%,而同期英国为17.3% ,美国为19.7%。索罗斯认为上述数字对东京股市来说是 一个坏的预兆。

他也知道许多日本公司特别是银行和保险公司大量投资于其他公司的股票,有些公司甚 至借债来进行自己的股市运作。随着东京股市的飞涨,大量股票上市公司使这些公司的股票 价值大大提高。但是股市大暴跌的威胁始终笼罩在人们的心头。根据反射理论,索罗斯认识 到疯狂的投资可能引发日本股市的暴跌。日本股市占全球股市的36%,因此全球任何一个 地方都将会受到这种暴跌的影响。索罗斯对日本股市充满了悲观,“日本股市膨胀不可逆 转,有秩序的收缩已不可能了,股市暴跌正在来到。

他认为如果日本股市暴跌,美国股市不会受到很大影响,因为美国股市一点也不像日本 的那样超出常规水平。因此,当他在华尔街看到美国存在着与导致日本股市走向极端相同的 运作程序时,并不为美国股市过多担忧。接着,他把几亿美元的投资从东京转到了华尔街, 他乐观他说:“美国股市只是最近才过热,但它能用平和、理智的方式纠正这些偏差。

没有人同意这种观点。10月中旬,罗怕特·普罗斯特,一位著名的市场预测者,警告 股民们应从股市撤出。与许多投资者一样,索罗斯对普罗斯特的评论感到震惊。10月14 日,索罗斯在伦敦《金融时报》上撰文再次预言日本股市正走向暴跌。
 楼主| 发表于 2005-3-7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节 灾难的开始

但接下来的却是富有戏剧性的一周。

10月19日,纽约《金融时报》负责人安纳托利·卡利斯要求投资者注意股市正在发生 的事情。

他认为索罗斯是一名非凡的解说者,给他作了历史性的、富有哲理性的解说,俩人曾探 讨了1929年股市和现在股市正在发生情况的类似之处,他说他毫不怀疑索罗斯对股市面临 危险的所有见解,卡利斯记得索罗斯用轻松的口气说:“单从技术上讲,1929年发生的事 情今天又出现了。”索罗斯的意思是说金融市场正在走向极度的崩溃,这是他一个时期以来 所一直预言的。

星期一,纽约股市暴跌了,下滑到创纪录的508.32点,索罗斯所预言的要暴跌的日本 股市却极为坚挺,一直持续到星期二。华尔街股市暴跌,标志着,5年牛市的结束。

10月22日.星期四,纽约股市又反弹300点,但接着又呈现熊市,美国股票交易量在 海外股市交易中急剧下降,索罗斯决定抛售几个大的长期股票份额。

巴洛恩对发生的事情描叙到:“其他的交易商捕捉到了陷入困境中的大商团信息,他们 犹豫着,围绕着猎物。彼拍卖的股票从230点下降到220点,到215点,再到205点和200 点,于是,交易商进行了收买。索罗斯在195点和210点之间进行抛售。这种变化是惊人 的。是索罗斯集团的抛售而不是交易过程使期货交易的现金折价率达20%,从而低于卖合 同中现金总额。5000份合同中的折价达2.5亿美元。期货经营公司的经理们只好承担了这 笔钱。”

索罗斯集团曾退出期货市场,期货市场马上就恢复了,在244、50点结束,索罗斯一天 的损失达到了2亿美元。
 楼主| 发表于 2005-3-7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节 索罗斯的内疚

像结果证明的那样,索罗斯是华尔街股市暴跌中最大的、唯一的亏损者。

他承认他犯了一个判断上的错误、“我希望转变出现在股票市场,但回想一下,它明显 出现在债券市场,特别是日本的债券市场,那里债券收益今年早期几个周内已翻了一番。” 而美国债券市场在1987年春开始逐渐下降,索罗斯没有看到华尔街债券市场开始出现的下 滑趋势,反而还期望美国股市的健康发展。

电视经济评论员亚当·史密斯对索罗斯看到股市暴跌反而陷入感到奇怪。

索罗斯但然道:“我犯了个大错误,因为我预料股市崩盘出现在日本,我为此作了准 备,这将给我机会以防备在美国出现的股市下跌,但实际上这种崩盘出现在华尔街而不是日 本。所以,我错了。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8-9 12:53 , Processed in 0.053463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