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元有望进一步走低而加元看涨
21:31
德意志商业银行认为,8日澳大利亚央行将维持5.25%的利率不变,而加拿大央行将升息25个基点,受此影响,澳元将进一步走低,而加元看涨。
综合外电9月7日报道,澳大利亚央行目前正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市场普遍预期澳大利亚央行将维持5.25%的利率水平不变,而会议决策将于8日上午公布。
德意志商业银行认为,鉴于澳大利亚房市降温的迹象及8月30日当周疲弱的零售销售数据,澳大利亚央行目前升息可能性很小。市场目前预期澳大利亚和英国一样升息周期可能已经结束,或至多还会升息1-2次。不过,上述预期都还只是一种可能性,并未确定。澳大利亚央行上次升息时间是03年11月,从02年5月到03年11月,澳大利亚央行总计升息100个基点。
近期澳元表现较差,8月30日当周澳元兑加元下挫2.5%以上,兑美元及新西兰元则分别下挫1.5%和0.5%。德意志商业银行认为,8日澳大利亚央行的货币政策会议决策将进一步推低澳元,建议沽售澳元兑加元及新西兰元。德意志商业银行建议沽售澳元兑新西兰元,目标位1.0750,止损位设于1.0830。
此外,加拿大央行将在8日召开货币政策会议,市场预期加拿大央行将升息25个基点,而未来数月将继续这一升息周期。德意志商业银行认为,加元当前支撑将进一步巩固,建议买入加元兑澳元,在0.9100前沽出,止损设于0.9205上方。
德意志商业银行认为,央行仍倾向于继续升息的货币有望继续得到支持,交叉盘交易受到追捧,建议卖出澳元、英镑兑新西兰元、加元。
纽约汇市7日早盘美元收复前夜部分失地
21:32
纽约汇市7日早盘,美元收复前夜部分失地,因美国交易员在节日后重返市场。
综合外电9月7日报道,纽约汇市7日早盘,美元兑欧元、瑞士法郎和日圆基本持平或者走低。之前,由于美国投资者在6日的劳工节(Labor Day)后重返市场,美元收复前夜因获利回吐所引发的失地。
北京时间21:30,欧元兑1.2071美元,基本持平于伦敦汇市6日尾盘的1.2072美元。美元由110.04日圆走低至109.60日圆。英镑由1.7783美元跌至1.7725美元,美元则由1.2706瑞士法郎跌至1.2695瑞士法郎。
预计美联储7日将安排隔夜回购协议
21:36
预计美联储7日将安排隔夜回购协议,联邦基金利率为1 9/16%。
综合外电9月7日报道,Wrightson ICAP指出,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Federal Reserve, 简称Fed)可能将在美东时间7日上午9:30(格林威治时间13:30)的常规干预时段安排一项适度的隔夜系统回购协议。
美东时间上午8:00(格林威治时间12:00),联邦基金利率为1 9/16%,超过Fed设定的1.50%的目标利率。
摩根士丹利称短期内油价危机可能利好美元
21:40
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斯蒂芬.L.简7日撰文指出,短期内油价危机可能利好美元,但随时间推移,此正面影响将逐步消退。
综合外电9月7日报道,摩根士丹利分析师斯蒂芬.L.简(Stephen L Jen)7日撰文指出,油价危机的净效应短期内可能于美元有利,但随时间推移,此正面影响将逐步消退,特别表现在美元兑欧元上。
石油及经济活动性
1.此次石油危机是由供需不均衡导致的。从“国家”的层面上来考虑,就某些特定的经济体而言,例如美国和亚洲,对石油需求强劲,因此可将此次石油危机视为需求危机。但就其他经济体而言,这似乎是一场供应方面的危机。
2.假设其他条件相同,高油价于经济活动性不利。1)油价危机增加了基本输入因素的成本。2)油价危机将石油消费者的收入转移至石油生产商。然而,依据历史经验,石油出口者的边际消费倾向一直低于石油进口者。因此油价危机通常于全球经济不利。3)以应对由油价危机所引发的通胀为目的的紧缩货币政策可能令产值增长大打折扣。
3.高油价可能损及就业。假设其他条件相同,高油价将挤压公司利润,这将直接导致员工薪资的下调,甚至裁员,显然不利于就业市场。
油价如何影响汇价,简认为主要通过以下三个通道:
1.经常帐项目效应。此效应净利好欧元,但该影响力是逐步显露的:其一,对净石油出口国而言,高油价利好经常帐项目,但对净石油进口国而言,影响是负面的。为了评估石油危机影响力的相对程度,我们可以通过计算油价上升5美元相对国家总出口变化的比率得出。
摩根士丹利计算了全球25个国家的上述比率,发现美国此比率相当低,仅略高于印度。日本和韩国大致相当,亦比较低。另一方面,油价上升对德国和法国的影响相对温和。因此,油价危机对经常帐项目的影响净利好欧元兑美元及欧元兑日圆。
其二,油价波动通过石油出口国增加对欧洲商品的需求对汇价产生间接的影响。这一效应对欧佩克国家较非欧佩克国家更为显著。通常欧佩克国家更倾向于从欧洲而不是从美国购买商品。不过,欧佩克国家对欧洲商品需求增加的幅度并不大,但其为欧洲经常帐项目提供的支持仍然大于对美国经常帐项目的支持。
2.石油美元效应。在此简所要表达的是,油价危机可能引发全球流动基金流动。这是一个更为精确的“石油美元效应”,而不是此前大多数人普遍认同的概念。总体而言,简认为,石油美元流动利好美元,短期内此因素对汇价的影响甚于经常帐效应,但随时间推移其影响力将部分被经常帐效应抵消。
首先,以目前油价计算,石油进口国每季度为石油出口国带来750亿美元的收入,一年将有大约2000-2500亿美元被储蓄下来。这些石油美元可能在全球资产市场产生重大影响,超越经常帐的影响力。
其次,简认为,石油出口国倾向持有美元资产。这一点很难考证,因为很难追踪石油美元的流向。然而,依据历史经验,油价上扬短期利好美元,尽管经常帐于美元不利。
第三,从更为精确的“石油美元”角度而言,亚洲私营投资者可能通过将资产移至海外来应对石油危机。因此,短期而言,石油美元效应可能相当有利于美元。
3.投资流效应。油价波动能够影响到投资者对不同国家经济增长、通胀及货币政策的预期。基于市场对不同国家对这些波动的不同反应的理解,投资流变化可能影响外汇市场。然而,从大的方面着眼,就对汇价的影响而言,有关此类问题的各种争论均没有定论。
例如,许多投资者坚持认为,各国使用石油的相对强度是衡量其经济将受到何种程度影响的良好指标。但这并不准确。现在讨论的是与油价波动相关的经济增长弹性问题,而非与石油使用强度相关的。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美国消耗了全球石油产量的50%强来发展一国经济,此比例高于七大工业国其他国家,但其与油价相关的收入弹性持续低于德国与法国,甚至低于石油利用效率很高的日本。不像经常帐效应与石油美元效应,简认为油价波动对汇价的影响并不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