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紐約外電.7月28日
2004 / 07 / 29 星期四 00:02
提起總統大選,經濟雖非一切,其重要性卻是無與倫比。
美國總統寶座之爭漸趨白熱化,選民也多方思考著種種的問題,包括美國國土安全,以及國內外四處充斥的恐怖主義威脅。連美國與盟國的關係,也成了熱門的話題。
在美國國內,能源與醫療保健成本高漲,讓許多人頭痛不已。選民擔心長此以往,社會安全資金終將耗盡,年長者更是密切注意醫療保健的財務狀況。
但是歸根結底,想要獲得選民的青睞,一切都得看總體經濟的表現。
目前,經濟情況好壞參半,可能正是這場總統大選中,雙方旗鼓相當的原因。
一方面,過去三年間,經濟顯著成長。自2001年4月開始的經濟衰退,已於當年11月正式結束。
這點對現任的布希有利。
另一方面,許多人仍然感到,就業情況問題叢生。雖然今年目前為止,美國經濟已創造出了超過100萬個就業機會,但與2001年1月布希剛上任時相較,就業機會仍減少了超過100萬個。
這點可能對挑戰者凱瑞大有助益。
在過去,就業與經濟往往決定了總統大選的結果。
例如,回顧1920年以後,每當經濟在總統大選年處於衰退情況,執政黨或現任總統便失去白宮寶座。除了 1920年,同樣的情況還發生在1932年,1960年與1980年。
但是這種問題,並不存在於今日。今日,縱或有意外出現,導致經濟再度減緩,其減緩速度也極可能不會快到在大選前,便告清楚呈現,因而也不致對現任者造成傷害。
可能對布希總統造成傷害的,應是就業情況。
回顧過去七十多年,僅有一次總統大選年之前的四年,就業機會減少。這一次便是在1932年,當年胡佛總統在競選連任中宣告失利。
今日,除了四年來就業機會減少外,更有逾五分之一的失業人口,失業時間已經長達半年或更久,為戰後以來,最高比例之一。
根據通貨膨脹加失業率形成的痛苦指數(misery index)顯示,今日的美國人,生活並未較四年前轉佳。今日痛苦指數較2000年高出約二個百分點。
統計中,失業者若不尋找工作,便不計入失業人口。過去三年,便有數以萬計的美國勞工,在失望之餘,放棄找尋工作。
如果這些失業人口仍然留在勞工行列裡,那麼美國的失業率便可能達7.5%,如此,痛苦指數將再升高二個百分點。其對總統大選的影響,不言可喻的可能性大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