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续
4、汇率随时波动的发展过程
在金币流通时期,各国金币按照含金量的比值进行兑换,自然是固定汇率;持有别国的金币可以将其重新铸造成为本国金币,那时没有什么外汇和汇率问题。在1913年以后各国纸币取代金币,汇率仍然延续着固定汇率;持有别国的纸币成为最初的外汇,目前持有用外国货币计价的房产、存款、票据、债券和股票等资产都属于广义外汇资产的范畴。1931年英镑与黄金脱钩,汇率问题出现了,造成国际金融市场的一度混乱,英镑实行了短暂的浮动汇率,这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出现浮动汇率的记载。1936年美、英、法签定三国经济协议,第一次确立了稳定主要国家之间汇率的基本原则;这为1944年布雷顿固定汇率体系埋下了伏笔,也为1985年西方五国联合干预汇市开创了先例。
历史上美国维护美元与黄金的官定价格而使黄金储备大量流失,1950年美国的黄金储备为6.52亿盎司(价值228亿美元),1961年开始干预黄金市场价格使黄金储备开始减少,1971年时下降至2.916亿盎司(价值102亿美元),在10年时间之内,美国流失了55.3%的黄金储备。美国政府维护黄金官定价格,动用黄金储备干预市场,1971年美国政府能够动用的黄金储备已经用尽,被迫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货币与黄金脱钩,这使固定汇率失去了原先存在的物质基础;此后各国政府维护固定汇率的努力,必然依靠本国的外汇储备。各国政府持有的外汇储备面对市场力量(本国的货币供应量或外汇市场存量),也产生了类似黄金储备的尴尬局面,出现了巨额存量资金追逐少量外汇储备的情况。
1972年英国实行浮动汇率也不是偶然的,1931年英镑实行了短暂的浮动汇率。英镑有曾经作为世界货币的历史,在英国境外存在着大量的英镑资产。英镑兑美元的固定汇率在1972年6月受到市场冲击,英国政府动用外汇储备干预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并买进英镑,试图避免英镑贬值,英国在2周之内损失了1/3的外汇储备, 被迫允许英镑汇率自由浮动。鉴于英国的示范效应,1973年3月西方国家停止履行《史密斯协议》,放弃维护固定汇率。西方国家纷纷宣布:不再干预本国货币兑美元汇率,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汇率的价格水平。自此开始了浮动汇率的时代,货币的基准价格——汇率开始由市场定价,货币成为人类历史上首个随时变动的度量衡单位! :hoen: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固定汇率崩溃了,部分欧洲国家货币之间却保持着以德国马克为中心的固定汇率,这部分欧洲国家只是针对美元实行联合浮动;随着欧共体的成立,这部分欧洲国家货币之间的固定汇率演变成为欧洲货币机制(ECM)。1973年货币与黄金脱钩之后,固定汇率演化为多种联系汇率;部分国家选择钉住美元、马克等单一货币,有些国家选择钉住一篮子货币,政府确定中心汇率和波动幅度。1992年开始联系汇率屡次成为市场冲击的目标,遭受到冲击的国家和地区(除中国香港外)都被迫实行了浮动汇率。在汇率制度的选择上,各国政府的选择的余地并不大,浮动汇率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必然产物。经济发达国家或经济存量巨大的经济主体一般都实行浮动汇率,目前在全球排名前20名的经济主体之中,只有我国例外——实行固定汇率。
汇率由市场定价以后,政府怎样管理汇率呢?1973年汇率由市场定价,美元汇率持续下跌。1978年美国卡特政府认为美元汇率偏低,11月至12月美国总共耗资666亿美元干预市场而毫无效果。  直至1979年10月沃克尔(Paul Volker)出任美联储主席以后,美元汇率才见底回升。自此以后,各国政府采用口头干预、入市干预和调整货币政策等多种手段管理汇率。1985年9月西方五国签订的广场会议,使美元汇率应声下挫,跌势直至到1987年才止住。1992年3月美元汇率开始大幅下跌,同年7月和8月西方七国两次大规模的联合干预失利。 1994年2月日元汇率大幅升高前夕,西方17国中央银行曾经联合干预,但未能奏效。直到1995年5月美元汇率才见底回升。2000年9月西方七国联合干预欧元汇率的贬值,11月欧洲央行再次单独干预,2000年10月欧元兑美元汇率历史低点出现了。
5、联系汇率的崩溃进程
联系汇率存在着风险有限的投资机会。1990年10月英国加入欧洲货币机制(ECM),中心汇率是1英镑兑2.95马克,联系汇率波幅在2.778 ~3.132马克之间。英国的一位投资基金经理便开始投机 :在中心汇率处建仓大量抛出英镑,将英镑推至汇率下限;等到英国央行英格兰银行(BOE)出面干预时,他平仓买回英镑并反手重新建仓大量买进英镑,在英镑到达中心汇率时平仓抛出英镑;如此反复连续操作,利用联系汇率大发横财。 该名基金经理随即受到英格兰银行的规劝和警告, 他一怒之下连人带马悉数投奔到索罗斯的旗下。自此英镑兑马克联系汇率成为量子基金的提款机, 1992年9月英镑在联系汇率下限时,量子基金抛出的英镑不但没有平仓,反而还追加了抛售。随着英国退出欧洲货币机制,英镑兑马克汇率一度下降到2.43马克;量子基金总共抛出价值达200亿美元的英镑,获利10多亿美元。
1989年欧共体首脑会议决定,1990年7月欧共体国家实行资本自由流动,让市场力量扫清欧共体内部资本市场的各种障碍;1992年2月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确定了统一欧洲货币的时间表。冲击以德国马克为中心的联系汇率成了“最后的晚餐”:1992年9月意大利耗尽外汇储备, 放弃里拉兑马克联系汇率;1992年9月英国在损失了1/3的外汇储备之后, 放弃英镑兑马克联系汇率;1993年7月法国在第二轮冲击中耗尽外汇储备, 放弃法郎兑马克联系汇率;1993年7月欧共体将联系汇率波幅由±2.5%放宽至±15%,欧洲货币机制名存实亡。1992年开始英国、意大利、法国和德国等经济强国都不能维护联系汇率,从此国际上形成了一股冲击联系汇率的浪潮,直到1998年俄罗斯货币危机时才停止。
资本自由流动时,政府外汇储备相对本国的货币供应量(M3)或外汇市场存量而言,是杯水车薪、微不足道。当市场普遍预期本币贬值时,居民将持有的本国货币资产转换成外汇资产,进口商尽其所能囤积外汇,出口商持有外汇待价而沽,中央银行成为最主要的外汇供应者;实行联系汇率的国家,中央银行只有抛出外汇储备/买入本国货币,当本国外汇储备耗尽时,实现浮动汇率则是必然结果。1972年英国货币危机,1992年欧洲货币危机、1994年墨西哥货币危机、1997年泰国货币危机……,都是属于上述情况。1993年法国货币危机时,持有法郎资产的外国央行也加入了抛售法郎的行列。1994年12月墨西哥货币危机时,墨西哥居民抛售本国货币/抢购美元占当月墨西哥外汇储备流失的2/3。
当市场普遍预期本币升值时,政府力图阻止本币升值,在吸纳外汇的同时大量投放本国货币,进而形成庞大的外汇储备。历史上,德国、日本和瑞士等国都出现过这种情况。2001年开始日本政府积极干预汇市,比较成功地阻止了日元汇率的快速升值,日本的外汇储备却由2001年初的3877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3月的8060亿美元,日本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一的国家。尽管我国政府实行金融管制,限制国际游资的流入;随着我国经济的蓬勃发展,同时美元汇率开始下跌,国际市场普遍认为人民币可能升值,各种国际投资还是源源不断流入我国;美元兑人民币汇率维持在8.3元左右,我国外汇储备从2001年初的1600多亿美元增加到2004年3月的4398亿美元,目前我国成为全球外汇储备第二的国家。
汇率制度经历固定汇率,联系汇率和浮动汇率等3个阶段。在金本位制时,汇率的波动受黄金输送点的限制,波动幅度一般在5‰~7‰左右。在《布雷顿森林协议》的制度中,各国中央银行有义务对汇率进行干预,保证波动幅度不超过中心汇率的±l%;随后波动幅度被逐步放宽,1971年12月放宽至±2.5%,1973年2月放宽至±10%,直至1973年3月固定汇率崩溃。联系汇率的波动幅度从±2.5%到波动幅度±15%,各国政府的选择不同。目前浮动汇率的波动情况又如何呢?据笔者统计,欧元兑美元汇率每日平均波动幅度为1.1%,每周为2.4%,每月为5.2%,每季为9.1%,每年为16.9%(1999年~2003年)。浮动汇率对于国际贸易的影响十分明显,一辆汽车的平均利润率通常在销售价格的5%左右,而欧元兑美元汇率的每周平均波动幅度为5.2%,汇率风险可见一斑。
6、结论
马克思哲学的基本原理:物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货币没有成为例外,货币价值由市场供求力量决定,货币的运动性充分表现出来,货币价值是随时波动的变量。目前货币成为人类唯一随时变化的度量衡单位! 即使直到有一天这个市场趋于大同,各国独立发行的货币可能消失了,外汇可能消失了! 但是股票指数、债券利率、存款利息、商品价格不都还会存在,它们也是随时波动的变量,我们不是照样广阔天地、大有作为! 要是地球消失了,那就另当别论。
美国为了维护美元与黄金之间的固定官价, 1971年耗费光了政府能够动用的黄金储备; 英国1972年和1992年、:cry:意大利1992年、:cry:1993年法国、:cry:1994年墨西哥、:cry:1997年泰国、:cry:1997年韩国……,这些国家维护联系汇率而使外汇储备严重流失或枯竭;2004年日本为了阻止日元升值,:mlw使日本的外汇储备顶破了天;2004年我国实行固定汇率,我国限制资本自由流动,也没有挡住滚滚而来的国际游资,外汇储备也涨破库了。周小川的最新表态,表明人民币由市场定价即将开始,以及我国政府政策立场的转变。
我国政府政策立场的转变,将会给我国外汇投资者带来直接的好处,我们将可以享受与国际接轨的全面服务。  我国外汇投资者用大刀长矛与国际同行飞机大炮之间进行同台竞技,这个黑暗时代即将结束!  我知道我那些倒下的弟兄们将会重新站起来。
下一回《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