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美国操控世界经济的手法

 关闭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4-3-27 03: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https://www.y2cn.com

                               
登录/注册后可看大图

本文作者系台湾日本综合研究所所长。转载自台湾蜂报]

一、市场万能论的兴起



在1930年世界经济大恐慌时期,是市场的不景气与危机,于是有经济学者凯恩斯主张国家介入以扩大有效需要的「凯恩斯政策」(Keynesian policy),这变成美国罗斯福总统「新政策」(New Deal)、「大政府」(big government)的样版,表示市场失败必须靠国家救济。从1960年代起,虽然社会上产生公害等市场失败的例子,但随着陆、海、空的运输与国际电话的普及,由美国为主的先进国企业以及国际货币基金(IMF)、世界银行(WB)等国际机关,对开发中国家进行基础建设的援助,而推行所谓「市场经济化」。进入1970年代,虽然有石油危机的市场震汤,美国为主的跨国企业更进一步进军亚洲、中东、拉丁美洲各国的每一角落编入市场。1979年英国的柴契尔首相,1981年美国的雷根总统,相继提倡「小政府」(small government),缩小政府干预市场。到了1980年代,先进国与开发中国家之间的企业合作或机器零件的制造,有所谓「分工体制」的进行,美国要求开发中国家推行规制改革(deregulation),说国家的过多介入,扭曲了市场机制,应提高市场的效率性。进入1990年代,,又由于人造卫星并利用电话线的资讯传达技术刷新编入,使得全球的产业和市场更加系统性的统合起来。于是跨国企业在世界各地的活动加速,大资本的生存竞争戏码在全球越演越烈。同时将近代以来形成的民族国家(nation-state)的国界打破,让资本的自由移动以及随之而来的贸易自由化,扩大市场经济于全球规模,这趋向称之为「全球化」(globalization)。


从此,世界上流行所谓「市场万能论」,说不受国家规制的自由市场交易才是形成市场的民主主义。人类致富的方法,除了市场开放别无他途。此市场万能论的发信来源是美国政府、跨国企业的领袖、股市投机者、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等,接着有欧洲和日本的财经官员、资本家加入发言,后面还有鼓噪混饭吃的经济学者或评论员跟着呼应,其他尚有各地的媒体大肆宣传。


然而,以竞争原则为基础的「市场万能论」,将人类推入优胜劣败,适者生存,弱者淘汰的世界。到2000年时,超越国界的企业并购(M&A)达到1兆1千亿美元规模,世界上的6万3千家跨国企业垄断了世界贸易额的三分之二。其中较巨大的跨国企业,在世界各地配置其收购企业或系列企业,以互联网取得瞬间联络。在这全球布满资讯网的时代,促使各国规制缓和,要求市场开放,取消国界限制,让其自由自在的进出弱小国家或开发中国家,美其名为「经济开发」,实让其轻而易举的在竞争市场下掠获暴利。


跨国企业所以有强势的竞争力背后,存在着美国控制的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世界贸易组织(WTO)等国际经济机关。原先的关税贸易总协(GATT)现在违背了多方贸易交涉的原意改编为WTO,成为美国等列强促进「自由」贸易的机关。IMF虽说是对于陷入经济危机的国家展开援助,但条件就是迫使这些国家紧缩财政,规制缓和,进行民营化和市场开放。目的并不在促使这些国家经济自立,而是让跨国企业可以更安心投资、获取利润,迫使该国进行结构改造。


二、美国如何操控世界经济


美国操控世界经济的总部,一般称为「金融复合体」(Financial Complex),包括华尔街头头、美国财政部、世界银行与国际货币基金(IMF)。这些人员几乎都是美国金融机关的主干,它们之间有复杂的人事交流和结合,共同来操控世界各国的经济。


IMF和世界银行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IMF当初是以国际外汇的安定,外汇自由化,短期资金的提供为主,世界银行的本名是「国际复兴开发银行」(IBRD),为战后复兴所需的长期资金融资,但世银的资金不足,战后西欧的复兴尚靠美国的马歇尔计画,世银转而致力于开发中国家的经济援助。


1971年8月15日,美国总统尼克逊声明停止黄金与美元的兑换,IMF体制是基于美元的固定汇率制因而崩溃,其后IMF即转演开发金融机关的角色,也就是IMF与世银走同一条路线。这时美国国务卿即主导石油外交,就是利用石油危机,即石油价格高涨的机会,将日本和欧洲所累积的多余美元,设计让其即刻流向产油国去。然后将这些石油钱(oil dollar)捞过来,即经由美国的金融机关银行,让阿拉伯政府出面购买美国财政部发行的有价证券,另一部份石油钱也是经由美国银行,供给非产油国资金,如亚洲的NICs,拉丁美洲的新兴工业国去。这样可以防止美元暴跌,又提供给美国金融机关向全世界展开操纵经济的舞台。


到了1980年代前半叶雷根掌权时,拉丁美洲开发中国家面临石油钱债务到期的危机。IMF即在金融复合体的指示下,以「政策包裹」来管理这些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即要求这些国家,一、要抑制货币供给量,二、提高金融利率,三、削减财政赤字,以此三条件为准许融资对象。另一方面美国以「债务的股权化」手法,要求各国政府、国际机构、国际大银行合作,执行美国财务部长的计画,即在IMF的指挥下,由各国提供资金的办法。


1985年9月在纽约广场的5国财政部长会议,协议诱导美元贬值,并迫使日本金融市场开放外资,同时要求日本钱去购买美国资产。因日本资金的导入,美国回避了庞大财政赤字的危机。日本的通货政策,即变成听从美国指挥去购买美元的国债,将日本其经常黑字盈余还流给美国。


IMF也在1986年调整结构,其功能不是对付短期流动性资金危机,而是应付长期无能支付债务的问题。1987年IMF更扩大结构调整,设立新融资制度,迫使低所得国家以及转变市场经济国家,采取更急进的「市场经济」政策。


美国之所以有恃无恐,是因为战后的国际通货以美元为基轴,美国因有发行世界基轴通货的特权,可以自行印制美钞,可以用自己的货币决算,因此在1980年代中期以后,虽然持续着庞大的经常收支赤字,也可以不必被迫采经济紧缩政策,然而其他的国家,对自国的在外金融资产,必须兑换外币(美元)决算。以1997年夏的亚洲金融危机为例,泰国等欲以自国通货阻止汇兑市场的暴跌时,必须购买外币(美元)来支撑自国通货,但是外汇存底有限而受束缚,毫无办法解决金融危机。美国因为是国际基轴通货国,可以自己通货建立的债务,对外进行决算。


亚洲自1960年代下半叶后持续了30年的经济高度成长。从1990到1996年之间,在泰国、韩国、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5国流入的民间跨国企业的外资即达3550亿美元。但是这些钜额的外资都是短期性、浮动性的。1997年7月以泰国通货铢的贬值为契机,钜额的外国短期浮动资金,一齐逃出,形成亚洲金融风暴。从1997年到1999年中,东亚有3500亿美元的损失,换言之,亚洲金融风暴就是庞大的短期资金一举流出国外。于是美国的金融复合体,即利用IMF介入,到1999年亚洲各国的金融机关很多都投降在美国金融机关的控制下。


三、美国控制全球经济的战略


美国尽管有民主党与共和党的政权交替,但是要操控世界经济的野心是不变的。因为美国的政党政治是被大企业所支配,不论谁被选为总统,不论哪一个政党在议会占多数,都依大企业的意向决策。


柯林顿于1993年1月就任美国总统之后不久,在国家安全会议(NSC)之外,在白宫创设了国家经济会议(NEC),将国家安全与国家经济挂勾,这是美国着手21世纪经济战略之始。


同年9月美国副总统高尔发表「国家资讯基础建设」(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NII),预告到2015年全美国将以光纤连结次世代通信网,此构想可以说与美国从以前的阿波罗计画、SDI星战计画匹敌。美国的此NII构想,是以资讯产业为基础,也就是全美大陆的「IT改造计画」,同时具有扩大到全世界成为全球资讯基础建设(Glob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的远大构想。从此各国见风转舵,日本有「资讯新政」,新加坡有「IT2000」,菲律宾有「2000年国家资讯计画」,欧盟各国合组「资讯基础环境委员会」,纷纷起而效尤。


为什么美国会拟定如此雄心勃勃的控制全球经济的计画呢?


自从1991年苏联崩溃之后,美国在军事上成为世界独一的霸权国,但在经济上的实力则相对的减弱。为了在经济上也能压倒世界各国,必须构筑全球的资讯革命(IT)力量。因为在苏联崩溃后,美国民间倾向削减军费,而有提高一般生活的需求,柯林顿政府不得不削减军费应付。因此军费在雷根的扩军时代占GNP的10%,到柯林顿政权的1995年削减为GNP的3.5%,军费比顶峰期减少约1000亿美元。从事军事产业的员工,在1987年有350万人,到1993年裁减为250万人。


美国的军产复合体(military-industrial complex)是靠国家预算编列庞大军费为收入来源,对于削减军费必有动作牵制。所谓资讯基础建设计画,在于应付军产复合体如何维持美国的军事产业的存在,或让其软着陆于和平产业的一种「安全网」(safety net)。


回顾美国的经济,在1970年代到1980年代,钢铁、纤维、汽车等部门,被欧洲、日本、亚洲四小龙等追赶上来,特别是与苏联的核武对决,让美国在财政上也显得困难。在1990年代苏联崩溃而主要政敌消失之后,美国就必须在经济上、产业上确立绝对性的统治世界的实力。因此美国设计的经济结构改造,就是从以前的制造业转移为资讯产业,并以「资讯技术革命」(IT革命)为口号,促使全世界「资讯化」,让美国在资讯领域确立经济霸权。从此美国推行资讯的「全球化」,金融市场的全球化,将世界经济市场一网打尽。


就以日本为例来看资讯产业的趋势吧。在1980年代的美日协定,美国逼使日本的通信事业自由化,日本最大的通信企业电电公社民营化改称NTT的过程当中,全部购买美国制的资讯系统与机器。结果影响了日本全国的资讯产业,日本资讯产业界只好认定美国的资讯技术为「全球标准」(global standard)。从此,科技发达的日本也丧失了「资讯主权」。1996年美国成立了「通信改革法」,推行通信业界大幅度的规制缓和,以促进「全美资讯基础建设」。如此一来,美国以外的其他各国,特别是开发中国家,几乎都变成在世界经济海中游泳的水鸟,任凭操纵全世界经济产业网的美国宰割了。


四、以电脑与互联网操作情报


美国自从「曼哈顿计画」(Manhattan Plan)以来,进行ICBM、人造卫星、月球火箭等,先驱的开发高精密度的先进技术,但这些技术都说是国家防卫的机密,与民间企业的合作总是留下一手。


1969年美国打出阿波罗11号火箭,人类第一次成功地登陆月球之后,五角大厦的国防部开始委托其管辖下的「先进研究计画署」(Advanced Research Projects Agency,ARPA)开发电脑网路。


美国国防部认为,一旦发生核武战争时,即使核武的巨大破坏力产生大都市规模的破坏,美国仍保有优先技术不必陷入机能完全麻痹状态,而继续维持命令系统存活下来。因为一旦发生核子爆发,其震撼会产生电磁脉冲(EMP)效果,电离层遭受摇动,到安定的数十分之间,无线通信不能作用。如果在战争时,这时间的空白期是致命的危机,而且内含电路、晶体、二极体等设备也会被破坏而失去机能。因此才需要开发安全性更高的通信技术于互联网(internet)。


互联网是当某一都市或某一地区的通信系统遭受破坏,在地球上无数散在的电脑如蜘蛛网那样的联结着,可以逃避被破坏的网洞,向目的地不断的接续下去。因此即使遭受核武攻击,其命令系统仍然可以存活下来。此开发对象称为「电脑网」(ARPANET)。


在国防部的先进研究计画署研究开发电脑网时,美国各大学与民间的互联网的开发也同时进行。1983年很快的建构高度技术的“电脑科学网”(Computer Science Network,CSNET)与电脑网利用“传输通讯协定”(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TCP/IP)在“闸道器”(gateway)接续成功。


1988年,苏联将崩溃的现象显着,美国国防部认为苏联的威胁已经减小,即将电脑科学网与电脑网的技术开放民间。从此在美国有无数的供应商开业,互联网也全球规模地爆发性扩张了。


互联网必须要有电脑设备。早在1964年IBM公司即最先开发新型电脑「系统360」。这是新旧型电脑的程式可以互换的划时代创作,从此IBM在电脑界即建立不动摇的地位。再过来是英特尔公司开发了电脑心脏部门的“中央处理器”(CPU)为一个晶片(大型积体电路LSI)的功能,并在1971年发售。


1981年IBM公司将英特尔公司的CPU8088装载,又将微软公司的操作系统MS-DOS组合的电脑新发售,这样小型方便的个人电脑时代即来临了。


1993年当柯林顿政权发出「资讯基础建设」计画之年,英特尔公司发售超级高性能的CPU「奔腾Pentium=60MHZ」。同年,新进气锐的比尔盖兹所创立的微软公司将MS-DOS以“图形使用者介面”(Graphics User Interface,GUI)而作动的「视窗3.1」发售,1995年再进一步发展「视窗95」而引起个人电脑热潮,而在世界的电脑界确立霸权地位。


五、美国称霸世界的战略


美国白宫在冷战时代,一直在强化美国的情报机关「国家安全局」操作高科技的功能。在1980年代,白宫与全球的电信电话联结,美国总统即利用此通信工具随时可以与世界各国的政治领导者直接联络。美国国家安全会议的官员也夸称不论何时、何地、任何问题,都有瞬时对应的情报收集和管理的能力。


当互联网爆发性的普及之后,白宫利用其数位技术的转移,将全国的资讯可以由白宫、五角大厦、中央情报局控制的形式转换,目前正在构筑美国当局可以对全世界的政经交易以至个人情报完全掌控的系统。如此则不论是国际政治上的谈判协议,商场上的议价交易,美国等于是知悉对方的底牌而玩博奕理论(game theory)了。


柯林顿政权以「通信改革法」将国内的IT体制巩固之后,1995年在新加坡召开的世界贸易组织(WTO)第一次部长会议,缔结资讯技术协定(ITA),要求资讯关系的软硬两方面的关税,先进国从2000年起,开发中国家从2005年起,全部撤废。美国从此在全世界,可以向一切国家免关税的自由贩卖电脑,以及其他硬体软体的附件。现在美国以智慧财产权为武器,一年约可徵收200亿美元的专利费,这些钱实际上就是从贫穷国家流向富裕的美国了。


1997年柯林顿向全世界提出「互联网自由贸易圈」计画。这是以互联网在国际间进行电子的商业交易时免课税的办法,如果实现的话,美国在网上交易的商品,不论是电影或音乐等一切软体商品,美国就可以不付关税自由贩卖。这些高科技产业,自然也给日本或欧盟的先进国带来财富,但是先进国与开发中国家的贫富差距必定更形扩大。


六、美国对世界金融的操作


互联网的普及,也带给国际金融市场新的革命。以伦敦、纽约、东京等为中心的世界各国的证券交易所,都以互联网连结,一天24小时,不论在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交易。因此在2000年的世纪末,世界金融市场的交易额,一年即达500兆美元。但是以实物买卖的生产品一年的国际贸易额不过是5兆美元,可见国际金融交易比国际实物贸易大上100倍。此泡沫化的货币,一天24小时围绕着地球转来转去,像暴风雨般的超越国界,侵袭「国家主权」。在「全球化」的名目下,提供全世界的金融市场,让美国为中心的国际金融资本,掠夺各国的金融市场的食饵。


因为金融市场的爆发,从前金融业者只靠通货、债券、股票、商品或有时以期货的特殊商品为金融交易,现在却可以用将来的价格变动为准,进行「衍生性金融商品」(derivative)的交易。只要看着电脑上的显示器(display)操作,就可以在网上交易比自己拥有的资金大上数十倍的金额。在国际金融市场如此交易的总金额,现在一年已经超过150兆美元。


同样的,利用金融市场全球化的瞬时交易,有所谓「避险基金」(Hedge Fund)的产生,以「高风险高收益」(high risk, high return)为口号,引诱多金的大富豪来购买大宗投资信托,在互联网上的交易金额甚至比一些小国的国家预算还大。货币变成妖怪,由投机者在网上操作,追求高收益,不可终日。


以投机为事业的「短期资金」,像鹿群那样的在世界金融市场的原野移动,群集吃掉树叶树干,一只忽然奔跑,则瞬间成群逃跑。这些称为「外资」或「基金」的投机资金,吃掉一个小国是易如反掌,跨国企业拥有外资,宛如拥有可以摧毁小国的核武破坏力。这些金融的霸权者摧毁了「国家主权」,1997年导演了亚洲的金融危机,1998年又逼迫俄国陷入通货危机。


这些投机赚取的钱,又可以逃到「免税天国」(Tax Haven)的地方去,即所谓「离境金融中心」(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等避税或逃税的国家或地区躲藏。据说发动美国911恐怖事件的主谋宾拉丹,就是反过来利用躲避资金的此系统「洗钱」,隐藏恐怖攻击用的资金。


七、美国的独霸也会产生反弹


全球化是超越国家的围墙,将国家的功能破坏,迫使国家主权无力化的一股国际势力。例如国家要不要导入外资,在什么时候、什么种类、规模多大,都牵涉到国家主权问题。现在外国资本可以不受限制自由进出,还可以横行无忌的话,则国内的生产计画,国民生活的保障,都受外力挚肘,国家经济的命脉却让国际资本恣意左右。


国际资本投资的对象,只要能保障其投资利益即可。全球化的推进是没有止境的,目的在缔结金融、贸易的自由化协定。1997年富国与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ECD),为了全面撤废各国间的规制,开始协议缔结「多边投资协定」(MAI)。这是各国的经营者、资本联合的集合体所形成的压力团体「民间产业谘询会议」(BIAC)向OECD强力的施压,要求给投资者「内国民待遇」,或停止立法规制,或逐渐撤废规制,或约束劳工的要求。但是非政府组织即利用互联网来协调抗议活动,结果原本要在巴黎谈判的「多边投资协定」,被迫取消。


随着全球化的进展,同时也扩大南北间的紧张关系和社会问题,而在世界各地亦兴起反全球化(Anti-globalism)运动。第一种运动是基于国家主义或地域的反全球化活动,例如中国、日本,以至印度的国家主义以及「东亚经济圈」「欧洲经济社会模型的构筑」等皆是。欧洲在2000年里斯本召开的特别欧洲理事会,通过「里斯本战略」预定在今后10年之间将欧盟经济知识密集化,成为世界最高的竞争力,为了推进IT化、电子化,到2008年发射30基的人造卫星航法系统,称为「伽利略计画」。同时开始策划制定「欧盟宪法」,基于社会民主主义的传统构思,在欧洲形成独自的经济社会模型,以与美国互别苗头。


反对全球化的第二种势力是恐怖主义组织,例如宾拉丹为首的盖达(Al-Qaeda)恐怖组织。


第三种反全球化运动是由市民团体展开的种种抵抗与批判。1999年海牙的和平运动,以及1999年西雅图的WTO会议,2001年在日内瓦的八大工业国高峰会召开时市民的强烈示威,2003年反对美国攻打伊拉克战争的全世界反战示威。第三种反全球化,不只是为反对而反对,尚提出对投资型资金移动课税,发行地域通货等建设性的建议。


1999年1500名群众聚集在西雅图抗议世贸组织的集会为例,他们是以互联网联络活动。2000年一名菲律宾青年骇客在全世界散播电脑病毒,在美国就造成40亿到150亿美元的损失。从此在世界贸易组织、国际货币基金、世界银行的会议外,以及在西雅图、华盛顿、布拉格、日内瓦的八大工业国会议外,总是有「非政府组织」(NPO)利用互联网串连进行抗议。


以世界贸易组织来说,强调智慧财产权的保护,服务贸易的自由化等,从创立之始,即有为跨国企业效力和隐藏美国的世界市场战略之嫌,但还是有一定程度的规范力。然而美国将WTO的规范力强加于他国之上,却对他国资本要参入美国市场则设壁垒限制,一旦对美国的商业活动产生不利时,美国即发动其国内法「通商法301条款」,而忽视国际WTO规范力的存在。WTO或IMF不以民主主义为本分,而以跨国企业为本位行动,也难怪有非政府组织的抗议行动频频发生,虽然各国政府屈服于美国的霸权之下。


但是美国的全球化战略最近也刺激了贫穷国家,例如中国与印度的经济成长。因为中国和印度的政治稳定,让国际资本流动跳出先进国家的范畴而流到所谓「开发中国家」去。例如美国公司关闭了其在美国国内的工厂,把生产基地移往中国,因为中国的生产成本只有美国的4分之1,在中国大陆生产比较合算,然后将产品返销美国。又如纽约的电脑安全公司将其从事高级电脑软体程式的工作迁往印度,因为印度的员工薪资只有纽约的4分之1。


中国和印度能够培养出数以百万计教育程度很高的尖端科技人才,加上通讯技术的进步和宽频的普及,大大的提高通讯的水准。资讯革命,因电脑、通讯与软体方面的快速技术革新,导致接收与传输资讯的成本大为降低。美国的全球化战略反过来让中国、印度等贫穷国家,得以利用最新科技与世界市场,不断的经济成长升高其占全球总生产值的比例,在数十年内,从前贫穷国家的全球产值可能达到一半了。


特别是小布希当选总统之后发生九一一恐怖攻击事件之后,在全球化美国独霸的国际社会中,让美国痛感在相互渗透的网络当中,美国不可能依赖自己一国的霸权来追求绝对的安全,只能透过各国的合作来追求比较稳定的共同安全与合作安全。同时美国将其全球安全战略的军事布署重点,从欧洲调整到亚太地区,特别是强化打击恐怖主义之上。美国除了独霸世界的军事力,垄断全球的经济力之外,尚需要他国与美国共同合作成为目标一致的柔性国力(soft power),这样俄国不用说,被视为贫穷落后的中国、印度就有更大的自行发展空间了。


中国在2001年加入世贸组织时,签署了「资讯技术协定」。依美国在1996年提出的方案,有关电视、录影机、收音机、印制板制造设备、平板显示器、音频设备等消费类电子产品都纳入零关税产品清单中,从1999年7月1日起分4个时段降低关税,到2002年元旦关税降为零,发展中国家最晚到2007年元旦对这些产品关税降为零。中国已经遵照「资讯技术协定」的要求,取消了多数资讯技术产品的进口关税,但要求进口商以「认证」(检验)程式来获得进口15种资讯技术产品的零关税优惠。尽管如此,中国在高科技、资讯技术产品,如DVD、手机、桌上型PC,以及电子产品彩色电视机、录影机、洗衣机、电子微波炉、空调机等的产量都跃居世界第一。中国经济成长带动亚洲经济发展,将来对美国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


美国经济的最大问题在孪生赤字,即经常收支赤字与政府财政赤字都在不断扩大之中。自从1970年代以后,美国的跨国企业将生产据点转移海外而使国内经济空洞化以来,经常是赤字,而赤字一直有扩大倾向。80年代以后,美国进行知识经济、电子密集化,而靠贩卖专利或智慧财产权等「看不见的贸易」累积黑字,但是这些黑字和投资收益总和起来,还不能弥补贸易收支赤字的总和。在80年代,经常收支赤字和财政赤字都在扩大,因为财政赤字增加,进口也随之增加,而又扩大经常赤字。到了90年代后期,经常收支的赤字倾向虽然扩大,经济情况好转,财政收支得以改善,在柯林顿总统其的1998-2001年时期,对国内总生产(GDP)比转为1%的黑字。美国的孪生赤字似乎往解消的方向进行。然而布希总统就任后,由于推行战争政策,2002-2003年的财政赤字再行扩大到对GDP比3.6~4.6%之多,美国经济复苏不易,则美国成为世界经济霸权的野心恐怕也要颠踬了。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4-5-18 20:09 , Processed in 0.045275 second(s), 23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