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开启左侧

欧元大家谈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07:50 | 显示全部楼层
https://www.y2cn.com
友情提示:《傅雷家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小事:傅聪年轻时弹奏钢琴的姿势不太好,身体经常摇摆。傅雷先生觉得这样既不雅观,也让人感觉不够稳重,多次提醒傅聪注意。傅聪也做过很多努力,希望改掉这个坏习惯,但效果并不理想。多年以后,有一天傅聪很高兴的写信告诉他父亲,他已经改掉了身体摇摆这个毛病。傅雷先生在回信中指出,即使这样一个细节问题,也不是单靠有意识的注意就能解决的,修养到家了,自会迎刃而解。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07:53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不单是弹琴,人生的各个方面,包括股票、期货、外汇的投资领域,一个人的修养和境界,都深深地支配着他的思想和行为,无形之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市场交易就是简单的一买一卖,但在这一买一卖的背后,隐含着投资者不同的观念、意识、目的、动机,反映出投资者的价值观、市场交易理念、对待金钱的态度、对待风险的态度等等。市场交易的成败,投资者在金融领域的最终命运,固然受一些偶然的、意外的因素影响,但最根本的深层次原因取决于一个投资者的综合素质,即一个投资者的人生修养和境界。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07: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投资者的修养和境界依赖于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是对市场的理解,对市场交易中一些重大的原则性问题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是投资者对自我的认识,包括对自己的心理弱点、性格缺陷、思维、行为习惯等主体内在世界的了解程度。这两方面因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投资者的自我认识越深刻,对市场的理解就越深入;反之也是。因为市场价格的变化是成千上万投资者观念、心理、情绪碰撞的结果,而这种结果一旦变成现实,又反过来影响人们的观念、心理和情绪,这是一个典型的反射过程。一个成功的股票、期货、外汇投资高手,往往具有深刻的市场见解,也能洞悉自己的内心世界,同时在这两方面达到很高的层次。投资之路是一个漫长的修炼过程,投资者在摸索前进的道路上,会遇到难以想像的困难,大多数人最终不能抵达理想的彼岸。但是,一旦你突破了自我的局限,超越了平庸凡俗,就会有巨大的收获。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0:11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推荐:归还辱骂

    有一天,佛陀在竹林精舍的时候,忽有一个婆罗门愤怒恶言地冲进精舍来。

    因为他同族的人,都出家到佛陀这里来,故使他大发嗔火。

    佛陀默默地听他的无理胡骂之后,等他稍为安静时,向他说道:

    “婆罗门呀!你的家偶尔也有访客吧!”

    “当然有,瞿昙呀,何必问此!”

    “婆罗门呀,那个时候,偶尔你也会款待客人吧?”

    “瞿昙呀!那是当然的啊。”

    “婆罗门呀,假如那个时候,访客不接受你的款待,那么,那些菜肴应该归于谁呢?”

    “要是他不吃的话,那些菜肴只好再归于我!”

    佛陀以慈眼盯着他一会儿,然后说道:“婆罗门呀,你今天在我的面前说很多坏话,但是我并不接受它,所以你的无理胡骂,那是归于你的。婆罗门呀,如果我被漫骂,而再以恶语相向时,就有如主客一起用餐一样,因此我不接受这个菜肴!”

    然后佛陀为他说了以下的偈:

    “对忿怒的人,以忿怒还牙,是一件不应该的事。对忿怒的人,不以忿怒还牙的人,将可得到两个胜利:知道他人的忿怒,而以正念镇静自己的人,不但能胜于自己,也能胜于他人。”

    这个婆罗门,就在佛陀门下出家,不久,成为阿罗汉。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友情提示:对于市场未来的走势有见解的都是伪高手,对于市场未来的走势无见解的才是真高手。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3:44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推荐:梦里明明有六趣  觉后空空无大千

    “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本来是一种虚幻的妄想所现,可是也有真的,有的是鬼神预先来启示你的梦,所以梦也可说是假的,也可说是真的。可是不管假的梦,或真的梦,或预先灵感,都没有甚么凭借,抓也抓不著,想看也看不见,拿不来也送不走。有些梦是白天所遭遇的,晚间梦著;也许是你想过的;有的是没有想过的,也没有遇见过,突然梦见这个境界,还很灵验,都变成事实,这可说是真梦。虽然是真梦,也是取不得,舍不得,拿也拿不到,想把它送走也送不走。有预先灵感,在事情未来之前,或者一年、一个月、一个礼拜之前,你就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境界,遇到甚么人,做了些甚么事,到时候果然就那样,这是预感,预先的灵感。这种灵感多数是前生跟来的,因为前生你修行,有些护法善神帮助你,甚么事就给你一个灵感,令你有所觉悟。譬如你本来是在家人,做梦梦见出家,甚至穿著黄袍、搭著衣,俨然一个大善知识,其实你并不是出家人,怎么梦中自己出家呢?或许你前生是出家人,今生迷了,这些护法善神,默默中指示你,点醒你,叫你明白:“原来我是个出家人”,所以你能继绩发菩提心修道,这是很好的。其他种种事情可以以此类推。

    我们知道做梦是虚幻的,没有做梦之前,难道是醒着吗?其实我告诉你,我们人现在在世界上,没有开悟之前,都是在做梦。可是若有人告诉你,你在做梦,你不会相信的,你说:“我怎么会在做梦?我的车是最名贵的,我坐在车上很舒服;我的飞机可以飞得那么高,怎么可以说是在做梦呢?我的房子那么漂亮;我的家庭圆满,要甚么有甚么,怎么算是做梦呢?”你不算做梦?你要是真醒着,前生的事情怎么不记得?说:“有前生吗?”你不信前生,那你信不信有昨天呢?说:“我相信。”那昨天的事情,你是不是都记得呢?你昨天都在做甚么?说:“我都记得。”你完全记得吗?不一定,有些就忘了;再说上个月的事,你都记得吗?也不一定;前一年的事情,你都记得吗?也不一定。这一生之中,前几年的事情,你都把它忘了,何况前生?所以你若不是在做梦,是在做甚么?所以梦里明明有六趣,做梦的时候,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有天道、人道、阿修罗三善道;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三恶道,这叫六趣。

    在做梦时,明明白白晓得六趣是有,可是真正开悟后——“觉后空空无大千”:你真要明白了,不要说身体六道轮回,就连三千大千世界也都没有,都空了。所谓“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你觉悟后,大千世界都没有了,何况你的身体呢?还执着甚么?你还那么看不破,放不下做甚么?人家说你一句,也放不下;打你一拳,也受不了,为甚么你放不下,受不了?就因为你没有觉悟。你若觉悟,“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常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你看,有甚么可以看不破,放不下的?有甚么可受不了的?所谓“如鸟行空空无迹,如刀斩水水无痕”,鸟在空中飞,没有鸟飞过的道路;用刀斩水,水是暂时有那么一点痕迹,一过了也就没有,你觉悟了,甚么都没有了,无人相,无我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三心了不可得,四相也空了,你还有甚么可执著的?三千大千世界都没有了,你还有甚么可执着的?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3:47 | 显示全部楼层
行情预测   尽皆妄想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7:30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推荐:获得幸福的方法——认识自己

    文明的发达和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能够在宏观上认识其它星球,可以遨游于太空之中;能够在微观上直探物质的本原,发现物质的基本组织结构。遗憾的是,这所有的一切却不能帮助人类进一步认识自己。

    如果我们不能对自己有清醒的认识,就不能把握自己的心念,不能在烦恼生起的当下观照它、克服它。如果我们想从痛苦中得到解脱,首先就得认识自己。如何才能认识自己呢?祖师告诉我们,直下承担就是认识自己。在我们的生命中,身体不是自己的,只是四大的假合;思惟不是自己的,只是概念的延续。除了物质的身体和精神的思维,我是什么呢?

    当年,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时方才发现: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因执著妄想而不能证得。这就是说,在我们的内心,除了妄想执著,还有清净的如来智慧德相,而这正是我们真正的自己。所谓直下承担,就是要我们认识到自己本自具足的佛性。

    大珠慧海禅师参拜马祖。祖问:“来这里干什么?”慧海禅师曰:“来求佛法。”祖曰:“我这里一物也无,求什么佛法,自家宝藏抛弃不顾,到处乱跑做什么?”慧海禅师问:“哪个是我的宝藏呢?”祖曰:“现在问我的就是你的宝藏,一切具足,更无欠少,使用自在,为什么还要到外面去求呢?”慧海禅师在马祖的开示之下,当下认识到自己。后来有人问慧海禅师如何是佛?他就回答说:“清淡对面,非佛而谁。”又如灵训禅师参归宗。灵训问:“如何是佛?”归宗禅师说:“我告诉你,恐怕不相信。”灵训说:“大和尚的开示,我岂敢不信?”归宗禅师说:“你就是。”如何是佛?其实,就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生命,也就是我们的佛性。

    佛性虽然不是我们见闻觉知的妄识,但也没离开见闻觉知。云门禅师说:“即此见闻非见闻,无余声色可呈君,个中若了全无事,体用何妨分不分。”我们认识自己,要从能见能闻的作用中去直下承担,但不可住著于见闻之相。

    不落于思维是认识自己。思维往往是名言概念的延续,是前尘影事的重现。一旦落于思维分别,住著于是非得失的纠缠中,我们就会迷失自己的本性。临济禅师上堂开示道:“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从汝等面门出入,未证者看看。”时有僧相问:“如何是无位真人?”师下禅床一把抓住他说:“道道。”这位僧人想了一下,师便放开手说:“无位真人是甚么干屎橛。”又如六祖接引惠明的公案。六祖从五祖处得了衣钵后南行而去,惠明从后面追上,六祖将衣钵放在石上,惠明拿不动,于是说:“我为法来,不为衣来。”六祖说:“汝既为法来,可放下万缘,不要有任何念头。”又说:“不思善不思恶,正在这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惠明当下认识到自己。这两则公案都是告诉我们,要离开通常的思维分别才能认识自己。

    明心见性是认识自己。认识自己要从心性中去认识,心指我们现前的心念,这个心念是虚妄不实的,是生灭变化的,但透过生灭变化的表面,还有不生不灭的心体。明心见性,就是要我们明了心的虚妄性,不被它的变化所迷惑,从中进一步见到自己清净的心性和真正的生命。

    六祖在五祖门下悟道时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五祖知六祖巳经悟到本性,继续为他开示说:不识本心,学佛法是没有什么利益的,如果认识到本心,见到自己的本性,那就会成为大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无始以来,众生都是因为不认识自己,于是认贼为子,随着妄想分别,沉溺于六道之中。倘若我们认识自己的本地风光,就能息灭烦恼妄想,不被外境的迁流变化所牵引,从而开发出生命中的智慧潜能,在根本上把握自己的命运,并进一步完善人格,如是方能得大自在。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7:3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推荐:获得幸福的方法——熄灭妄想

    妄想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要在根本上断除我们的痛苦,就要从熄灭妄想着手。当妄想得到有效地控制,我们就不会被它说转。

    很多人把生命痛苦归之于客观环境:诸如身体欠安,生活清贫,世道不公……其实,这些只是造成痛苦的客观原因,而它产生的真正来源来自我们的心念。我们心中充满种种妄想,正如前面所说:错误的观念、迷信、执著、贪嗔邪见等等,都是妄想的表现。妄想使我们的内心失去平静;妄想使我们陷入永无止境的追求;妄想使我们寻求各种刺激;妄想还会使我们胡作非为。所以,要解脱痛苦,就必须熄灭妄想。

    如何才能熄灭妄想呢?经常听很多初学打坐的人说:打坐时妄想太多,静不下来,有什么办法可以对治?办法当然是有的,但我们有必要先考察一下,为什么会有这些妄想出现呢?我们的心念有前后延续性,如果想在禅坐时心无旁骛,日常生活中就要时刻注意用心。打坐时出现得最频繁、最强烈的妄想,必定是我们平常最执著的境界。因此,一个修习静坐的人,在生活中要能透视一切,从而保有一颗无住、空灵的心,对所有境界如雁过长空,风吹竹叶,不留一丝一毫的踪迹。心清净了,打坐时自然不会妄想联翩。

    念佛也能熄灭妄想。人们往往将念佛误解为老婆婆专修的法门,或以为念佛是在求佛。有个故事说,一位老婆婆整天念佛,小孙子听得很厌烦,于是就“奶奶,奶奶”地叫个不停。老婆婆嫌吵:没完没了地叫什么?孙子说:我叫了几声你就烦,可你总是不停地念佛,佛难道就不烦吗?故事中小孙子的看法,代表了许多人的对念佛的误解。事实上,念佛是为了调御自己的心态,熄灭自己的妄想,所谓“清珠投进浊水,浊水不得不清;佛号注入妄心,妄心不得不佛”。如《大势至菩萨圆通章》所说:“都摄六根,净念相继,得三摩地,斯为第一。”因而,念佛是对治妄想的最佳方法之一。

    止观能熄灭妄想。止观乃禅宗之异名,梵语奢摩他,汉译曰止,止息散乱,止心一处;毗钵色那,汉译曰观,是对所止境起正观察。止观有小乘止观与大乘止观之分。小乘止观从六根门头摄一而入,系缘而修。如数息观就是专注呼吸,知息出入、知息长短、知息冷暖、知息粗细。把心念系在呼吸上,心息相依,由粗而细,由细而无,待妄想熄灭,止观也就成就了。

    观心能熄灭妄想。观心是观察自己心念的起灭,我们的心如流水一般念念相续,平常人缺乏观照能力,总是随着念头东奔西跑,不能自己。观心是要认识到心念的虚妄性,心念无非是由一系列的经验和概念组成,离开这些经验和概念,我们的心究竟是什么?所以,《金刚经》告诉我们:“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是说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不要陷入追忆,也不要随着它跑;“未来心不可得”,是说未来还没有到来,不必去想它。在前念过去而后念未生之际,保持中间这段清明、干净的心,所谓“生灭灭已,寂灭现前”。《楞严经》说:“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临济禅师说:“沿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离相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这都是教我们从观心中认识真心,保养真心。

    参话头能熄灭妄想。参话头也是禅宗修行的重要方法之一。话头通常有:念佛是谁?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是什么?无梦无想时主人是谁?一念未生前什么?……参话头不可对话头下注解,不可以推理,不可以等开悟,不可以扔掉话头求静,不要给自己讲道理,外界动静一概不管,一路追问下去。黄龙南禅师对参话头有个比喻:“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诸根顺向,首尾一直。”参话头重在一个“疑”字,祖师云:“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要把自己全部身心凝聚在话头上,如同活死人一般,不达到这个程度,不算上路。一个修行人,当话头参到得力时,专注一念,心无旁骛,妄想自然也就无从生起。

    妄想是痛苦产生的根源,要在根本上断除我们的痛苦,就要从熄灭妄想着手。当妄想得到有效地控制,我们就不会被它所转,从而拥有一颗平静的心;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分散精力,从而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专心地干任何事;我们就不会被妄想所干扰,从而将心念专注一处,进入禅定状态;我们就不会被妄想遮避本具的佛性,从而使得真心得以显现,智慧得以开发;我们就不会被妄想带来的错误认识所左右,从而对宇宙人生的正确认识……所以说,熄灭妄想是不容忽视。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楼主| 发表于 2010-5-9 17:49 | 显示全部楼层
经典推荐:获得幸福的方法——不住于相

    众生因为住于虚妄不实之相而起烦恼困惑,并由此造业,导致种种痛苦。如果我们想要从中解脱,就必须断除对一切假相的执著,那么,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首先,要用智慧去透视世间一切事物。认识到因果和无常的规律,认识到空性的了不可得,只有洞悉事物的真相,我们才不会被它的假象所迷惑,才不会住著其上。也只有这样,才可以避免贪嗔痴烦恼的生起,避免生命中由住著而带来的痛苦。

    在我们所熟悉的《金刚经》中,须菩提请教佛陀:“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整部《金刚经》都是在回答这两个问题。“云何应住”,即修行者的心如何住?“云何降伏其心”,即通过什么方法来降伏我们的心?

    佛陀对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无住生心”。无住,就是不住于相。菩萨在修布施时要不住于相:“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如若不然又会如何呢?“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于相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不住相布施,就是在修布施时观三轮体空,不住于能施的我相,受施的他相,及所施的物相。倘若在布施时心有所住,则布施有限,功德也有限;布施时心无所住,则布施无限,功德也像虚空一样不可思量。

    菩萨在度众生时也要不住于相:“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边众生已,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菩萨广度一切众生,却不能住于度生相,不能有能度的我相,所度的众生相。菩萨如果在度生时尚有我相、众生相,就没有资格被称为菩萨。

    在佛法的学习过程中也要不住于相:“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著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通常,人们没有学习佛法以前,住著于世间相;学了佛法之后,又住著于佛法。其实,只要是住相,一样都能成为修道的障碍。就像落在眼中的金子与沙子,对眼睛会构成同样的影响。所以,修学佛法不但不能住于世间相,也不能住于佛法。

    在修证佛法的过程中,同样要不住于相:须陀洹没有得须陀洹的果相,斯陀含没有得斯陀含的果相,阿那含没有得阿那含的果相,阿罗汉也没有证得阿罗汉的果相。因为,阿罗汉如果认为我得阿罗汉果,那就是有我人众生寿者相。《金刚经》又说:“须菩提,我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须陀洹等四种果位是声闻乘行者证得的果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无上佛果。三乘行者在修证佛法过程中,以般若智慧证诸法实相,能所双亡,无智无得,如果取相妄生分别,早就和真理不相应了。

    《金刚经》中处处都在提醒我们不住于相:“凡所有相,皆是虚妄”;“离一切诸相,即名诸佛”;“实相者即是非相”;“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要证得实相,必须以般若去观察一切:“如来身相者,即非身相”;“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所言众生者,即非众生,是名众生”……从而达到无住生心的效果。

    禅宗发展到五祖之后,开始以《金刚经》思想作为修证指南,其后,六祖也是因听闻“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大彻大悟。而惠能大师的得法偈:“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也正体现了般若空无相的道理。

    六祖的《坛经》,也是以无住相修行来教授后世的学人。对于烦恼与菩提的区别,祖曰:“前念著境即烦恼,后念离境即菩提”。烦恼与菩提仅在执境与离境的一念之差,执相就是烦恼,不执相则是菩提。

    对于见性成佛,祖曰:“世人有八万四千尘劳,若无尘劳,智慧常现,不离自性。悟此法者,即是无念,无忆无著,不起诳妄,用自真如性,以智慧观照,于一切法不取不舍,即是见性成佛。”又说:“若开悟顿教,不执外修,但于自心,常起正见,烦恼尘劳常不能染,即是见性”。佛性每人都本自具足,只为烦恼尘劳不得显现,如能不住于相,佛性便能显现。

    对于佛法的修证,六祖同样以无住生心概括了禅宗的几大要领。

    “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念者,对一切境界心不染著,是为无念;无相者,实相无相,行者要能离一切相,不取一切相,才能证得清净法性;无住者,在念念中不思前境,在诸法上念念不住,心不住在境上,是为无住。

    在具体修行上,禅宗也表现出与其它宗派在方法上的差异。参禅打坐向来都强调坐姿,而六祖却呵斥坐相,《坛经》曰:“善知识,道要通流,何以却滞;心不住法,道即通流;心若住法,名为自缚。若言常坐不动是,只如舍利弗宴坐林中却被维摩诘呵。善知识,又有教坐,看心观静,不动不起,从此置功,迷人不会,便执成颠,如此者众,如是相教,故知大错。”道是通过无著的心境才能证得,如果住著于坐相,势必不能证得大道。所以,“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也是反对住著坐相。

    六祖门下的南岳怀让也对打坐持不以为然的态度。马祖道一在南岳坐禅,怀让禅师知他是法器,于是前去相问:“大德坐禅图什么?”道一说:“图作佛。”怀让禅师就拿砖在他面前的石上磨,道一诧异:“磨作什么?”怀让禅师说:“磨作镜。”道一不解:“磨砖岂能成镜?”怀让禅师说:“磨砖不能作镜,坐禅又岂能成佛?”道一又问:“那应该怎么办?”怀让禅师说:“如牛驾车,假如车不驶,应该打车还是打牛?同样,你希望通过坐禅成佛,可是禅非坐卧,佛无定相,于无住法,不应取舍,如果执于坐相,不仅不能通达禅,永远都不能成佛。”

    在参禅修道时也不能心有所住。禅宗兴起之前,教界流行的小乘禅观都是以系心于境为方法,而禅宗则以为坐禅要心无所住。

    如《坛经》说:“此门坐禅,既不著心,也不著净,也不是不动。”如果提倡著心,可是心本是虚妄的,知道了心的幻化,有什么好著呢?倘若主张著净,人的自性本来清净,因为妄想覆盖真如,才显得不清净,如果起著净相,本身就是一种障碍本性的妄想。

    六祖接引怀让禅师之时,怀让禅师礼祖,六祖问:“何处来?”怀让曰:“嵩山。”祖问:“什么物凭么来?”怀让曰:“说似一物即不中。”六祖问:“还可修证否?”怀让曰:“修证即不无,染污即不得。”六祖说:“就是这个不染污的东西,诸佛之所护念汝即如是,我也如是。”这个公案说明,修道要保有一颗不染污的心,不生任何住著之相。

    禅师之间也相互检验彼此是否住相。赵州游天台山,路遇寒山,见道边有牛脚印,寒山说:“你看到牛了吗?”赵州说:“不识。”寒山指着牛脚迹说:“这是五百罗汉游山留下来的。”赵州说:“既然是罗汉,怎么会留下牛脚迹呢?”寒山说:“苍天苍天。”赵州呵呵大笑,寒山问:“你笑什么?”赵州说:“苍天苍天。”如果从常人眼光去看,这段对话似乎不近人情,可它显示了道人与常人之不同。常人著相,牛脚迹是牛脚迹,罗汉脚迹是罗汉脚迹,而禅者处处以本份事相见,在法性上,牛脚迹就是罗汉脚迹,罗汉脚迹就是牛脚迹。

    基于此,禅者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同样遵循不取不舍的生活方式。因为不住著于相,所以,他们始终奉行极为俭朴的生活原则。

    慧休禅师三十年著一双鞋;大梅法常禅师不吃锄下之菜;左溪玄朗常行头陀,居住石岩之间,一件袈裟穿了四十多年;通慧禅师入太白山,不带粮草,居于树下,饿食树果,渴饮泉水,布衲终身不换;智则禅师性格落魄不羁,屋内除了床单、瓦钵、木匙外一无所有,房门从不关闭。

    禅者的修道就落实在简朴的生活中,落实在平凡的日常作务中,从吃饭、穿衣中体会道,从采茶、砍柴中体会道。他们将物欲降低到最低限度,却从修行中获得了宁静的心境中,获得了极大的法乐。

    因此,当你请教禅师们如何修道时,他会告诉你:吃饭、睡觉、喝茶……但禅者吃饭、穿衣不同于我们一般人。凡人吃饭不好好吃,挑挑拣拣;睡觉不好好睡,百般思想,碾转反侧。而禅者吃不住吃相,穿不住穿相,处处随缘,处处自在。

    不住于相才能解脱生命的痛苦。《心经》告诉我们:要用般若智观照一切,认识到世间万物了不可得,就能心无挂碍,无挂碍就无恐怖,从而远离颠倒梦想,到达究竟涅槃。涅槃是永恒的幸福宁静,只有证得涅槃,生命才能彻底解脱痛苦。
追随市场,落袋为安,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本版积分规则

QQ|手机版 Mobile Version|Archiver|关于我们 About Us|联系我们 Contact Us|Y2外汇论坛 外兔财经

GMT+8, 2025-8-3 17:44 , Processed in 0.038861 second(s), 2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7.2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