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发布新帖

bb 5m

评论93

kingbearLv.64 发表于 2007-1-5 23:53 | 查看全部
https://www.y2cn.com
看了,值得学习。

图也很漂亮,以后常来看看
交易事典:勿期、勿贪、勿恐,顺市、轻仓、止损。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cci楼主Lv.10 发表于 2007-1-6 14:05 | 查看全部
nnd 半夜才回来  本来感觉c浪-5 没有这么大的波动

昨晚借着非农有点疯狂

有点大意 套了100多点

目前没有走出平台结构  准备1,9223附近在多一次~ 偶操作决不止损
bb.gif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cci楼主Lv.10 发表于 2007-1-6 14:06 | 查看全部
原帖由 kingbear 于 2007-1-5 23:53 发表
看了,值得学习。

图也很漂亮,以后常来看看


我这是乱做 就剩下赔钱了,刚套了100多点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cci楼主Lv.10 发表于 2007-1-6 14:33 | 查看全部
chf
chf.gif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cci楼主Lv.10 发表于 2007-1-6 14:45 | 查看全部
原帖由 cci 于 2007-1-6 14:05 发表
nnd 半夜才回来  本来感觉c浪-5 没有这么大的波动

昨晚借着非农有点疯狂

有点大意 套了100多点

目前没有走出平台结构  准备1,9223附近在多一次~ 偶操作决不止损


或者3浪结束 浪4 调整中

[ 本帖最后由 cci 于 2007-1-6 14:46 编辑 ]
bb.gif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cci楼主Lv.10 发表于 2007-1-6 15:01 | 查看全部
aud
aud.gif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linxi_xaLv.10 发表于 2007-1-6 19:05 | 查看全部
论坛变动比较大,连图都不能直接看到了,不方便了
投机需要理性,果断;切记与贪恋为伍。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cci楼主Lv.10 发表于 2007-1-8 02:13 | 查看全部
看到鲨版 在另一个论坛基本面评论 要学习的真的很多

先看看  广场协议 就当学习点金融知识吧^_^
“广场协议”给中国的警示
:最近一段时间,美国在对人民币汇率和对中国纺织品设限等一系列问题上表现出步步紧逼的态势,引起了专家学者和媒体的众多评说。有的学者把中国目前面临的经济形势与上世纪80年代日本"广场协议"时期相类比;有的则认为,美国一直在和中国较劲,它愈着急,中国就愈不能轻易采取行动……

  "广场协议"的由来

  上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密会于纽约广场饭店,签约降低美元对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史称"广场协议"。之后10年,日元汇价逐渐从250日元兑1美元升值至1996年的87日元兑1美元。此后十年,日本经济停止了增长,美国经济却获得了持续增长。

  2003年2月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召开之际,当时的日本财务相盐川正十郎向其他六国提交了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提案,以逼迫人民币升值。但最终该提案被否决。

  "广场协议"警示中国

  日本《日经产业新闻》编委后藤康浩日前在该报发表一篇题为《中国版"广场协议"将产生悲剧》的文章,摘要如下:

  中国已陷入对美贸易摩擦的困境之中。如今美国的对华贸易赤字远远大于对日贸易赤字。因此,美国产业界的批评矛头完全转向了中国。中国今天所面临的形势恰似上个世纪80年代前半期的日本。如若不设法改变现状,就将出现对中国而言的"广场协议"。但是,今天中国民族企业的竞争能力,与当时的日本却不可同日而语。因此,中国产业界很可能面临悲剧命运。


  我们不妨回顾一下80年代前半期的情景。那时,日本在钢铁、电机、汽车、造船、纺织品等各个领域,对美出口都在增长,从而形成了日本对美贸易盈余不断膨胀的局面。当时,美国产品也并非没有向日本渗透。比如IBM、可口可乐、波音和通用电气等公司的产品在日本也是随处可见。

  日美之间出口不均衡问题之所以越来越严重,是因为美国企业实施了向日本进行生产据点转移的战略。对于国际性大企业来说,对有潜力的市场采取"变从本国出口为当地生产"的战略,是很自然的。因为当时的日本在生产成本方面还是具有魅力的市场。

  这样一来,无论日本如何努力限制出口、如何努力振兴内需,都没法削减对美国的贸易盈余。结果只好被迫吞下以"广场协议"方式规定的日元大幅度升值的苦果。虽然如此,日本至今也未能扭转对美国依然保持大幅度贸易盈余的局面。

  那么,如今的中国情况如何呢?只要随便在北京、上海的大街上走走就能看到,从可口可乐、麦当劳到摩托罗拉手机也早已充斥中国市场。然而不同的是,这些商品大部分都由中国生产。也就是说形成了这样一种结构:尽管美国商品正在大幅度地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但是美国的对华出口却难以增长。

  "广场协议"出现以后,日本厂商的出口在成本上受到了限制。于是日本厂家开始向北美地区进行生产据点的转移,用增加当地生产的方式缓和了贸易摩擦。仅丰田汽车公司就在美国设立了7处工厂,并在市场占有率上开始对美国三大汽车厂家构成威胁。

  那么,当对人民币而言的"广场协议"出现时,中国企业能做到这一点吗?回答恐怕是"很困难"。虽然也有中国企业已在美国建立了电冰箱工厂,但据说经营惨淡。可见,即使依靠技术、品牌而能够打入美国市场,也没有中国企业能在这个市场上保持优势。只有在本国人工成本很低的情况下,中国企业才能发挥竞争优势。

  日本的对美贸易盈余带来了这样的结果:促进日本企业提高竞争力;促进美国企业向日本进行生产转移。而中国的对美贸易盈余虽然也带来了外资企业在当地生产并出口的结果,但是在这个生产过程中,中国企业所参与的仅仅是其中一小部分。外资企业创造的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54%,由中国企业自己独占的出口仅限于纺织、家电和杂货等少数领域。

  如果在民族产业尚不具备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竞争的实力的情况下,就被迫提高通货汇率,那恐怕将带来悲惨的结果。而且随着出口价格的上升,就连纺织、杂货等中国传统商品的生产,都有可能被其他的发展中国家取而代之。

  联想公司对美国IBM个人电脑部门的收购,以及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业已流产了的对美国石油公司的收购计划等事例,都表明了中国企业要向美国过分显示其自身竞争力的愿望。尽管中国这种急于向世界夸耀自身实力的行为不难理解,但却对贸易摩擦带来了一种负面作用。

  中国将努力设法推迟人民币升值,以便争取时间发展民族工业并提高农业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问题对中国来说,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完)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cci楼主Lv.10 发表于 2007-1-8 02:14 | 查看全部
“广场协议”




问:美国炒作人民币升值时,曾有人将其比作当年的“广场协议”。请问“广场协议”是怎么回事?

答:

上世纪80年代初期,美国财政赤字剧增,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美国希望通过美元贬值来增加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以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

1985年9月22日,美国、日本、联邦德国、法国以及英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因协议在广场饭店签署,故该协议又被称为“广场协议”。

“广场协议”签订后,上述五国开始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在国际外汇市场大量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美元迅速下跌到1美元兑200日元左右,跌幅20%。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代表的美国当局以及以弗日德·伯格斯藤(当时的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金融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表示当时的美元汇率

水平仍然偏高,还有下跌空间。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最低曾跌到1美元兑120日元。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美元对日元贬值了50%,也就是说,日元对美元升值了一倍。

有专家认为,日本经济进入十多年低迷期的罪魁祸首就是“广场协议”。但也有专家认为,日元大幅升值为日本企业走向世界、在海外进行大规模扩张提供了良机,也促进了日本产业结构调整,最终有利于日本经济的健康发展。因此,日本泡沫经济的形成不应该全部归罪于日元升值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cci楼主Lv.10 发表于 2007-1-8 02:22 | 查看全部
“‘广场协议’警示中国”,国内报纸的大字标题是这样的。现在,以日本的教训为例,来证明自己观点的正确,几乎是大多数反对人民币升值金融专家的普遍作法。问题是,这种“经典”的人云亦云,也实在是错得太离谱了。

  什么是“广场协议”?

  20世纪80年代,由于美国和日本之间的贸易赤字不断扩大,美日贸易摩擦日益加剧,1985年9月,在美国的策划下,美、日、英、法、西德密会于纽约著名的广场饭店,签约降低美元兑日元和欧洲货币的比价,史称“广场协议”。之后10年,日元汇价逐渐从250日元兑1美元升值至1996年的87日元兑1美元。国内大多数的金融专家认为,此后10年,日本经济停止了增长,美国经济却获得了持续增长,原因就在于“广场协议”。

  惹人不快的是,日本财务相盐川正十郎在2003年2月西方七国财长会议召开之际,向其它六国提交了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类似的提案,意图逼迫人民币升值,从而使得“广场协议”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的作用,再次引起了关注。

  “广场协议”真的导致日本经济走向衰退?

  事实并非如此。

  七十年代末期到八十年代,那是日本的黄金年代。那时的日本,在钢铁、电机、汽车、造船、纺织品等各个领域,对国际出口都在迅速增长,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感受到空前的来自贸易逆差的压力。当时的日本与现在的中国,情况很相似,日本是非常典型的基地工业形态,引进技术或是自行开发技术,然后大量生产,大量向外国出口,日子过得非常滋润。问题紧接着就来,日本人是滋润了,但其他国家的贸易逆差成了各国政府的大问题,总不能全世界就你一家过好日子吧,于是大家合起伙来向日本施加压力,要求日本改变基地工业的工业生产形态。这就是“广场协议”出台的工业背景。

  可能有人会问,那么外国公司没有进入日本吗?答案是有的,当时的日本,劳动力也是相对便宜的,于是有大量外国公司进入到日本,IBM、通用电器、波音和可口可乐随处可见,但问题是,其中绝大多数外国公司的产品都是在日本本土生产的,而不是由美国出口的。所以,外国公司在日本生产只是增加了日本对其他国家的贸易顺差,而不是有助于解决问题。

  日本是被迫接受的广场协议,但日本并非一无所获。此后的日本,借助日元升值,开始改变基地工业的生产形态,大量日本企业走出国外,到世界各地去设厂、投资,日本工业生产由此开始从基地工业形态转向了网络工业形态。客观地来看,“广场协议”只是推动了日本向一个国际标准的现代工业国家发生了转变,而日本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局面迄今也丝毫没有因此而改变。

  显而易见的是,除非是人云亦云跟着起哄,否则现实情况清楚表明,“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汇率升值,而日元汇率升值导致日本经济一沉到底的说法是缺乏根据的。

  其实,日本经济出现问题和麻烦是另有原因的,最重要的问题是日本劳动力价格缺乏理智的快速攀升,使得日本产品迅速丧失竞争力。众所周知的是,日本的劳动力成本远远高于亚洲其他地区甚至欧美国家。韩国和中国台湾的劳动力成本仅为日本的五分之一;中国大陆地区的劳动力成本实际上仅相当于日本劳动力成本的二十五分之一到三十分之一;即使欧美国家的劳动力成本也仅为日本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的样子。日本佳能公司认为,以2003年为例,中国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仅为126美元,而日本劳动者的平均月工资则为3737美元,日本是中国的30倍。那么过去日本的劳动力成本是多少呢?在20年前,日本的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的一半,而今已超过美国成为全球劳动成本最昂贵的国家之一。

  很显然,日本经济走向沉沦,在宏观而言,并非是“广场协议”所导致的,日本经济自身的问题是其根本原因。日本经济问题的这种内部性,在亚洲金融风暴中也可以看得很清楚,当时的日本银行出现倒闭风潮,原因是日本企业过于依赖银行贷款,银行与企业的股权联盟过于紧密,土地价格已经上涨到令人吃惊的地步,一旦企业经营失败,不动产投资减缓,立刻问题暴露,牵连银行体系出现不稳定。应该说,这是再明显不过的经济结构问题,而不是汇率问题。

  所以,结论是清楚的,“广场协议”导致日元汇率上升是客观事实,但日元汇率上升并不是导致日本经济陷于困境的主因。以此结论对比中国的现实情况可以发现,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在宏观而言,只会推动中国企业的生产组织出现积极意义的转型,汇率本身的变动并不会导致中国经济出现大的问题;而在微观而言,中国企业如果不能及早认识到必须从基地工业转向网络工业,继续坐而论道,则这种转型的成败与否将是个问题,进而将会影响到经济体的未来成长,但这种情况即使出现,其实与本币升值也并无过大的关系,毕竟这只是一个环境因素而已。
回复 点赞

使用道具 举报

回复

本版积分规则

关灯 在本版发帖
扫一扫添加微信客服
QQ客服返回顶部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