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经指数23日可能上扬
07:13
三菱证券公司证券业务分部总经理Kentaro Nakajo23日表示,日经指数可能上试11050,但是该位置阻力较大。
综合外电8月23日报道,三菱证券公司证券业务分部总经理Kentaro Nakajo表示,受20日美国股市因油价回落上扬影响,日经指数本日可能上试11050。Kentaro Nakajo表示,日经指数在11050位置可能受到阻力。
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称日本经济增长趋缓只是暂时现象
07:26
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22日表示,日本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趋缓只是暂时现象,但他担忧高涨的油价将重创亚洲经济。
综合外电8月22日报道,日本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对朝日电视台表示,受三菱汽车回收瑕疵车辆,以及大型公共工程计划结束等事件的影响,日本第二季度资本支出暂时减少,因此,他认为日本第二季度经济增长趋缓只是暂时现象。
第二季度,日本经济仅增长1.7%,远低于市场预期4.2%的增幅,也较第一季度5.6%的增幅大幅放缓。同期日本资本支出增长持平,远低于第一季度1.7%的增幅。
但竹中平藏同时表示,高涨的油价将重创亚洲经济令人担忧。
美元兑日圆本周下跌的可能性较大
07:31
美元兑日圆本周(23-29日)下跌的可能性较大,若跌破108.80,下行潜力更大。
综合外电8月23日报道,美元兑日圆本周存在较大的下行风险,若跌破108.80的弱支撑,前景将进一步看跌,并有可能在随后几日跌破107.03,同时有可能在随后数周跌破3月低点103.41。若向上突破109.80,则表明短期内美元下行压力暂缓,并可能会上试111.75阻力。
北京时间07:30,美元兑日圆报109.28。
伊拉克石油出口仍然受限原油期价可能继续上涨
07:33
伊拉克石油官员表示伊拉克石油出口仍然受限,交易商和分析师普遍预期原油期价可能继续上涨。
综合外电8月23日报道,伊拉克石油官员称,因伊拉克南部发生武装冲突,石油出口到限制,原油期价可能继续上涨。
伊拉克国家石油市场组织(State Oil Marketing Organization,SOMO)总裁Dhia al-Bakka22日表示,局势动荡缓解之前伊拉克南部输油管道不会重新开放。
上周五(20日)纽约10月原油期价报收46.72美元/桶,下跌92美分。9月原油20日触及49.40美元/桶的历史新高,该合约已于20日到期。
自7月30日以来,除其中1个交易日外,纽约市场原油价格日日创新高。欧佩克成员国没有足够的剩余产能,以满足供应中断造成的需求短缺。
接受彭博社调查的51位交易商和分析师中有32位预计油价将继续上涨,12位预计下跌,7位预计小幅振荡。
美元兑日圆23日在亚洲汇市交易时料将盘整
07:46
美元兑日圆23日在亚洲汇市交易时料将盘整,109.00位置下方的买盘可能为美元提供支撑。
综合外电8月23日报道,继20日因油价回落日圆反弹后,美元兑日圆本日料将盘整。纽约商品交易所原油期货合约20日未能突破重要的心理价位50美元/桶后回落,并有可能进一步下挫,这可能会提振日圆。8月17日当周,国际货币市场的日圆投机头寸为5205张净空头合约,前周为8282张净空头合约,暗示市场对日圆的看跌情绪渐减。
技术面而言,小时图上移动均线于20日交叉进入卖出区域后,日圆短线看跌,但是在109.00下方仍设有买盘以保护108.80位置的期权障碍,因此本日可能会为美元兑日圆提供支撑。
北京时间07:46,美元兑日圆报109.23。
因油价上涨可能导致美经济增长减缓预计美元兑欧元23日当周将走软
07:47
因市场顾虑油价上涨可能导致美经济增长减缓,美元兑欧元本周(23日当周)可能四周来第三周走软.
综合外电8月23日报道,调查显示,美元兑欧元可能四周来第三周呈现走贬之势,因市场顾虑逼近历史新高的国际原油价格会缓和美国经济成长。
受访52位交易员、投资人和策略师中,六成九建议买进或持有欧元兑美元,高于一周前的六成七。七成三建议买进或持有日元兑美元,高于一周前的四成四。
瑞士银行(UBS)货币策略师Mansoor Mohi-Uddin说:"市场顾虑美国经济是否会摆脱走软,或确已后继无力,我们的客户仍对买进美元相当审慎。"
纽约商业交易所9月交割原油价格上周(20日当周)上涨2.7%,本周可能进一步上涨。雷曼兄弟指出,国际原油价格下跌会使民生消费走缓,并压抑劳力需求。
美元兑欧元上周升值0.4%至1.2321美元,自6月30日以来,美元兑欧元下跌1%。美元兑日圆汇价上周下跌1.4%至109.12.
中国出口商品质量优于东欧的出口商品
07:50
中国出口商品较东欧的商品质量更好,但由于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的商品质量较差,因此中国商品的价格远低与东欧的商品价格。
综合外电8月22日报道,据金融时报援引罗兰·贝格管理咨询公司研究资料称,中国出口商品较东欧的商品质量更好。
接受调查的企业中,与德国的商品相比较,17%的企业在中国生产的产品中发现劣质品,而40%的企业表示,在东欧国家生产的商品中发现劣质品。
但是,由于市场普遍认为中国的商品质量较差,因此中国商品的价格远低与东欧的商品价格。
罗兰·贝格公司合伙人Reinhard Geissbauer称,市场认识和实际情况存在差距。
罗兰·贝格公司的此次调查是针对70家德国制造企业展开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