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的发行,原则上必须基于在人类过去,或者是已经产生的劳动成果。基于经济总是不断向前发展的假定,发行的货币量适当超前(即基于过去,现在以及即将完成的生产成果),将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然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除了法国(或许日本)之外,中央银行都是私有的。 中央银行发行货币是基于政府的债务,发行量取决于债务在市场消化后的规模。 如果将市场消化的债务量看作是过去,现在,以及即将产生的人类劳动成果,那么余下的,本质上是将来的生产成果。即货币的信用来自于政府期待的税收岁入。如果余下的债务量,超过一年的岁入,那么将超前使用后年的岁入,类此等等。因此,这样的货币,本质上为债务货币。美元,英镑都是这一类性质的货币。
超前使用将来的生产成果,即发行超量的货币,势必破坏现阶段供需平衡朝向供多的一方面,从而导致现阶段的通货膨胀。
中国的人民币,性质上尽管有别于债务货币,但是,市面上流通的相当大的一部分是基于外汇,甚至可以说是基于美元收入发行的。而这一部分换取美元的生产成果,并没有在中国国内流通,为此,这一部分基于美元发行的人民币量使得市面上人民币的流通量供大于求。近年来,中国外汇储备量急剧增大,人民币随之相应发行,不出现高程度的通货膨胀,那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可惜,这个奇迹没有发生。对此,国家宏观在逐步限制出口(尽管不是那么公开的呼吁),扩大内需(这倒是反复强调的),试图由此降低泊来的通货膨胀因素,使得经济比较健康的发展。
货币政策上,中央银行提高商业银行的储备金要求,限制资本的放大程度,也是旨在减小货币进入流通领域量,抑制过度的通货膨胀程度。——而这样的方式,也削弱了中国商业银行对美国,英国这些较低储备金要求银行的竞争力。
由此带来的一些可能的因果关系,这里就不进一步展开了。 相关的其他知识,今后有机会在逐步向大家介绍。
简而言之,货币的优劣,以及汇率的高低,所相关的基本面因素非常复杂。
缺乏对经济,货币,以及金融知识的深度了解,试图从基本面解说汇率的变化趋向,可以说是不自量力。
我不行,也不试图这样做。
[ 本帖最后由 sharkeater 于 2008-9-26 04:06 编辑 ] 欣赏老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严谨治学精神,感谢鲨版老师的讲解!
鲨版大哥好。。。。
希望老师身体早点恢复。。。可以常常看到您。。。 谢谢鲨老师!回复 68楼 的帖子
thanks a lot回复 70楼 的帖子
:han: :han: :han:老师身体可好~多多休息!;) :) 感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