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money
发表于 2010-8-28 11:28
期待中 :des::huh:
蓝色生死兰
发表于 2010-8-29 01:22
大盘运行到哪个阶段了啊。。算是支撑有效了么?还是,还处于调整下探阶段呢?
sharkeater
发表于 2010-8-30 08:08
拆穿股市投资的十大谎言
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上周收盘时,跟一个星期多一点之前十分接近。上周三振奋人心地上涨200点,主要也就是填补前一个周五让人发愁的200点跌幅。
几个星期以前,道指重挫近800点,然后又以同样剧烈的程度回升。相比4月份,这个广受关注的市场指标目前下跌了7%,相比2009年低点则上涨了59%。
这种让人头晕眼花的起伏,又一次考验着投资者的神经。2008年到2009年的各种事情已经让人崩溃,而自今春爆发希腊债务危机以来,动荡行情又一次回到了市场。
在这种时候,经纪商或理财师可能会为你提供一些箴言或建议。有一些标准的安慰话,你会一遍又一遍地听到。但这些话说得有多对呢?下面的10句话,就需要进一步推敲。
1.“现在是投资股市的良机。”
想怂恿投资者买入股票的人会不停地宣传股市曾经创造的神奇回报。这其中一些说法曾经存在,但已一去不返,而有些说法从来都是含有水分的神话。布雷特·阿连兹在本期《新闻中心》节目中重点分析了四个需要投资者格外小心的说法。真的吗?问一问经纪商,看他在什么时候警告过客户,说当时不适合投资股市。2007年10月?2000年2月?坏掉的手表,一天总有两个时刻显示的时间是对的,但并不能因为这个理由去捡只坏表来戴。或者像某人曾经说过的一样,找经纪商问现在是否适合投资股市,就像找理发师问你是不是该剪头。“当然该剪,先生。请跟我来!”
2. “股市平均让你每年盈利约10%。”
那又怎样?这是根据一部分过去的历史总结出来的,一直要回到19世纪初,而且有很多地方经不起检验。
这10%当中,约三个百分点只不过是来自通货膨胀。其他7%也不一定可靠。19世纪的数据是值得怀疑的,而20世纪的全球图景错综复杂。专家认为,5%可能更为典型。另外,股市只有在你以平均估值买进的时候才会产生平均回报率。如果你在估值较高的时候买进,回报就远远不如了。
3. “我们的经济学家预测……”
打住吧。问问经纪商,他们公司的经济学家有没有预测到最近的这场衰退,如果预测到了,是在什么时候。
人们过去的经济预测成绩并不怎么好。即使是到了2008年,很多经济学家还在否认衰退已经进行。常见的表演是预测经济将会出现“放缓”,但不会进入“衰退”。这样,不管实际情况怎样,他们都能够为自己开脱。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经说过,在预测家面前,算命先生的表现还算不错。
4. “投资股市让你参与经济增长。”
把这话说给日本人听吧。自1989年以来,日本经济已增长逾四分之一,但股市下跌了逾四分之三。或者把这句话说给任何在10年前投资美股的人听。而且,这类例子还不仅限于这两个。196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约为1万亿美元,道指约在1000点。13年过后,美国经济已增长至3.3万亿美元,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呢?还是1000点上下。
5. “要有高回报,就得承担高风险。”
巴菲特听了这话肯定觉得意外,他宁愿投资那些没意思的公司和没意思的行业。在过去四分之一个世纪,FactSet Research公用事业指数的表现超出了激动人心的“高风险”纳斯达克综合指数(Nasdaq Composite index)。赚取高回报的唯一途径,是购买相对未来现金流比较便宜的股票。至于“风险”,经纪商可能认为它就是“波动性”,而波动性的意思往往就是股价的上下起伏。但大家都知道,风险其实是损失本金的可能性。
6. “市场估值真的很便宜了,现在的市盈率大约只有13倍。”
被普遍引用的市盈率(股价除以年度税后利润)可能会起误导作用,因为利润的波动性实在太大,繁荣期高得不得了,衰退时又低得不得了。
让经纪商谈谈其他估值指标,比如股息率,也就是每一块钱的投资得多少分红;或者谈谈经过周期性调整的市盈率,也就是股价除以过去10年的利润;又或者谈谈托宾Q值(Tobin's Q),即股价除以公司资产实际重置成本之比。没有哪个指标是完美的,但这三个指标在过去的预测表现不错。目前,三个指标全都说股市相当昂贵,而不是相当便宜。
7. “市场变动的时间不能预测。”
这种老话使得客户一分钱都不敢从市场里撤出来。努力赶上市场的每一个起落,当然是傻子才做的事。但这并不意味着你就得一直不对整体估值给出判断。
如果你在股价相比现金流和资产显得便宜的时候投资股市(这往往是在所有其他人都看跌的时候),你一般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如果在股价非常昂贵的时候(比如其他每个人都离奇地看多时)投资,你可能就会败得一塌糊涂。
8. “我们推荐您组建分散化的基金组合。”
如果经纪商的意思是你应该在现金、债券、股票、另类投资、大宗商品、贵金属当中进行分散化,那么这是一个不错的建议。
但在太多的经纪商那里,所谓分散化就是投资不同名称、不同“风格”的基金,像大市值价值型、小市值成长型、中市值混合型、国际小市值价值型之类。这些东西不过是营销噱头。比如,“中市值混合型”基金这样的东西根本就不存在。这些基金往往一直是100%入市,并且全部投资于股市。在全球化的经济中,甚至带“国际”字眼的基金所具备的分散性也不及以往,因为各种东西之间都在产生关联。
9. “这是一个选股人的市场。”
什么?每一个市场好像都可以定义为“选股人的市场”,但对多数人来说,投资回报(不管是正还是负)中的多数都来自他们所选的资产类别(见第8条),而不是单笔投资。面且,即使市场确实是一个选股人的市场,你要怎样才能相信你的经纪商就是合适的选股人呢?
10. “从长期来看,股市表现超过其他市场。”
何为长期?如果你能坚持10年或更久,那又有什么用呢?就像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曾经说过的那样,从长期来看,我们都会死。
Brett Arends
——《华尔街日报》网络版专栏作家
sharkeater
发表于 2010-8-30 09:14
本帖最后由 sharkeater 于 2010-8-30 10:10 编辑
回复 2202# 蓝色生死兰
很好的一个问题
中报,反映国内经济发展比较活跃,前景仍然看好,因此,大盘不致于形成大的熊市阶段。
大盘,经过一年多修正,以及上半年的大幅下跌,估值泡沫消化之后,恐怕下述一些不确定性,导致现在正处于形成阶段底部的阶段。
上证指数大盘,目前仍然受到如下一些不确定因素的影响:
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底线,或者程度
1,房地产(商品房)调控的底线,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数万亿债务,其中部分潜在成为坏帐,由此对银行系统的损伤程度;
2,淘汰落后产能,央企整合的结果
二,经济,产业和区域发展侧重点,规模与力度,保障政策,持续的年限,涉及的广度,等相关框架和细节
三,市场的资本融资能力 —— 大型 IPO ;创业板扩容程度;以及金融系统再融资程度,对市场融资能力的考验。
这些融资活动,当超越特定阶段市场的承受能力时,市场流动性大幅减弱,缺乏足够的交投热情,股市定将处于萎靡不振的格局。
不确定性一二,消除后,(社保基金及保险公司等长期投资者)基金剩余资金进场,启动大盘,带动场外各类游资与储蓄资金进场(参与财富再分配),底部整理阶段才告终。
中小板块,创业板,前期与大盘走势的不相关性,恐怕在大盘启动后,仍然保持一段时间,届时,这些板块面临着资金流出,进入一波修正阶段。
sharkeater
发表于 2010-8-30 10:40
本帖最后由 sharkeater 于 2010-8-30 11:35 编辑
上证大盘,银行业比较集中,这些银行股权重过高,远景发展,将不如深圳成指。
股市与银行,是企业资本借贷的两个来源,本是相对的两个方面
现在银行业,跑到股市来融资,就缩小了企业从股市直接融资的机会。 问题在于:
1)这些银行从股市融资,修复了资产负债表后,继续超负荷放贷,待资产负债表平衡被打破后,继续来股市融资,修复资产表 —— 周而复始,类同于一个人整容后毁容,然后再次整容;
2)由于银行股权重过大,整个股市在看银行股的眼色发展,或者说受到银行股的连累过深 —— 原本股市为业绩好的企业提供了一个直接融资的场所,与企业在银行间接融资贷款相竞争,现在的发展,股市反而成了银行的提款机,被银行业绑架在一起。
政府,过渡财政扩张 ——〉银行业借贷放量 ——〉在股市融资,修复资产负债表 ——〉(银行业迫不及待的融资要求和坏账的风险又抑制了股市发展,让直接融资规模难以扩大)股市萎靡不振
(1100多家的制造业板块,占股市融资的33%;而十五家银行业,占股市融资的18% —— 农行与光大上市,下面一轮银行业在股市再融资后,将这个比例进一步加大)
这一轮股市从2009年中旬开始的回落,很大程度上,是受到4万亿经济刺激后带来的部分副作用
sharkeater
发表于 2010-8-30 11:01
这次中期财报后,中国石油与中石化,都表示了不错的中期股息分配方案,而银行业除了交行基于传统与风格之外给出较好的股息分配,其它银行没有看到中期股息分配方案,尤其是工商银行,最大的吸金与盈利大户,一毛不拔。
一半
发表于 2010-8-30 15:56
请问老师,目前上证指数是不是还在2319上涨以来的第四浪中运行呢?
蓝色生死兰
发表于 2010-8-30 17:15
这次中期财报后,中国石油与中石化,都表示了不错的中期股息分配方案,而银行业除了交行基于传统与风格之外 ...
sharkeater 发表于 2010-8-30 11:01 http://y2.cn/images/common/back.gif
------------------------
多谢沙班耐心解答。
刚看到新闻,报告显示民企500强去年净利总和不敌两家央企。
去年,中国移动(00941.HK)净利1151.66亿元,中国石油(601857.SH,00857.HK)净利1033.87亿元,两者相加已经超过这500家民企的净利总和(2179.52亿元)。而民企500家中,“最赚钱的民企”为杭州娃哈哈集团,2009年实现税后净利87.8亿元。
真不知道,这是正面还是负面的报道。。。反映的是好,还是不好的经济现象。
sharkeater
发表于 2010-8-30 17:46
本帖最后由 sharkeater 于 2010-9-1 07:02 编辑
回复 2208# 蓝色生死兰
我的看法是:
老百姓之福,国家主体性质还没有变。
sharkeater
发表于 2010-8-30 17:50
本帖最后由 sharkeater 于 2010-8-30 17:51 编辑
民企,不是你我老百姓的财富,是78年后体制变更时既得利益者这些少数人的资产,
老百姓的死活,还是要依靠国家,而不是依靠那些民企,不要因为是老百姓,与国家过不去。